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压力与支护论文--矿井支护与设备论文--巷道支护论文

特厚煤层沿空掘巷围岩变形失稳机理及其控制对策

摘要第1页
Abstract第6-8页
详细摘要第8-10页
Detailed Abstract第10-17页
1 绪论第17-27页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7-18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2页
     ·岩层控制理论研究现状第18-20页
     ·无煤柱开采沿空掘巷研究现状第20-21页
     ·锚杆支护技术发展现状第21-22页
   ·特厚煤层开采存在的问题第22-24页
     ·论文研究的工程背景第22页
     ·特厚谋层开采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22-24页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24-25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4-25页
     ·创新点第25页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5-27页
     ·研究方法第25-26页
     ·技术路线第26-27页
2 工程地质特征及围岩物理力学特性研究第27-38页
   ·工程概况第27-29页
   ·工程地质特征第29-30页
     ·地层岩性第29页
     ·地质构造第29页
     ·煤层、煤质及顶底板岩性第29-30页
     ·水文地质第30页
     ·瓦斯赋存特性第30页
   ·围岩物理力学特性第30-37页
     ·围岩结构第30-32页
     ·围岩成分第32-33页
     ·力学特性第33-34页
     ·吸水特性第34-36页
     ·气体吸附特性第36-37页
   ·本章小结第37-38页
3 沿空掘巷巷道围岩变形失稳机理第38-68页
   ·采场结构力学模型建立第38-45页
     ·采场直接顶厚度及其确定方法第38-40页
     ·裂断岩梁(传递岩梁)结构组成及裂断(运动)步距第40-42页
     ·主采煤层工作面结构力学参数的确定第42-44页
     ·裂断岩梁(传递岩梁)涉及范围及运动发展规律第44页
     ·破坏拱高度的推断第44页
     ·导水裂隙带(砌体梁带)高度第44-45页
   ·采场支承压力计算结构力学模型第45-50页
     ·采场结构力学模型第45-46页
     ·“内应力场”范围计算结构力学模型第46-47页
     ·采场推进见方时(Cx=L())支承压力分布范围计算第47-48页
     ·采场推进(C_V>2L_0)时支承压力影响规律第48-49页
     ·采场底板塑性破坏范国计算模型图第49页
     ·沿空掘巷与支承压力分布的关系第49-50页
   ·沿空掘巷巷道围岩受力分析第50-60页
     ·沿空掘巷支承压力分布特征第50-51页
     ·沿空煤体侧向边缘力学状态与支承压力分布规律第51-52页
     ·沿空掘巷围岩结构力学计算模型第52-53页
     ·沿空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第53-59页
     ·沿空掘巷应力分析及变形破坏机理第59-60页
   ·沿空掘巷支承压力分布的时空规律第60-64页
     ·内应场沿空掘巷最佳位置和时间第60-61页
     ·特厚煤层中、下分层巷道送巷最佳位置和时间的确定第61-63页
     ·沿空掘巷滞后时间计算第63-64页
     ·沿空掘巷巷道滞后回采工作面推进的距离第64页
     ·护巷煤柱最短稳定时间第64页
   ·覆岩运动及支承压力分布规律相关参数的确定第64-66页
   ·沿空掘巷小煤柱的合理宽度确定第66-67页
   ·本章小结第67-68页
4 沿空掘巷巷道控制对策研究第68-97页
   ·沿空掘巷围岩的变形破坏特征和机理第68-71页
     ·沿空掘巷围岩变形破坏特征第68-69页
     ·沿空掘巷围岩变形破坏机理第69-71页
   ·沿空掘巷围岩稳定性控制机理第71-74页
     ·沿空巷道围岩压力分析第71-72页
     ·沿空掘巷巷道稳定性分析第72-74页
   ·沿空掘巷巷道支护对策第74-80页
     ·沿空掘巷巷道围岩锚固机理分析第74-77页
     ·沿空巷道围岩承载机理第77-79页
     ·沿空掘巷围岩稳定性控制对策第79-80页
   ·特厚煤层倾斜分层同采不同开采顺序与围岩应力的时空规律第80-87页
     ·同采不同开采顺序与围岩应力的时空规律第80页
     ·特厚煤层分层开采矿压显现特点第80-83页
     ·特厚煤层沿空掘巷巷道矿压显现特点第83-85页
     ·特厚煤层分层同采工作面合理错距及巷道布置第85-86页
     ·特厚煤层沿空巷道围岩矿压控制侧向结构力学模型第86-87页
   ·沿空巷道支护设计第87-96页
     ·巷道顶板控制支架支护设计方法及控制准则第88页
     ·沿空巷道顶板控制支架支护设计方法第88-90页
     ·沿空巷道单体支柱支护设计方法第90-91页
     ·沿空巷道锚杆、锚索支护设计方法第91-95页
     ·沿空掘巷支护形式和参数的确定第95-96页
   ·本章小结第96-97页
5 沿空掘巷巷道支护方案优化数值模拟研究第97-117页
   ·沿空掘巷数值计算模型的确定第97-99页
   ·沿空掘巷小煤柱合理尺寸优化分析第99-104页
     ·沿空小煤柱巷道煤柱宽度留设原则第99页
     ·数值计算方案第99-100页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第100-104页
   ·沿空小煤柱支承压力变化规律研究第104-106页
   ·特厚煤层分层同采沿空小煤柱对下分层围岩应力影响分析第106-110页
     ·下分层巷道垂直布局方案第106-107页
     ·下分层巷道外错3m方案第107-108页
     ·下分层巷道内错3m方案第108-109页
     ·下分层巷道内错6m方案第109-110页
   ·沿空小煤柱巷道支护方案数值模拟第110-113页
     ·支护方案优化第110-112页
     ·沿空巷道锚杆支护围岩应力场分析第112-113页
   ·沿空小煤柱巷道支护效果分析第113-115页
     ·沿空巷道无支护方式巷道变形及应力分布状况第113-114页
     ·沿空巷道锚网支护方式巷道变形及应力分布状况第114页
     ·沿空巷道锚网索支护方式巷道变形及应力分布状况第114-115页
   ·本章小结第115-117页
6 沿空掘巷稳定性控制效果现场观测及分析第117-127页
   ·工程概述第117-118页
     ·沿空掘巷巷道支护设计第117-118页
   ·汝箕沟煤矿沿空掘巷矿压观测与支护效果分析第118-119页
     ·矿压监测内容第118页
     ·测点布置第118-119页
   ·回风巷道表而位移观测分析第119-121页
     ·掘进期间围岩表面位移观测分析第119-120页
     ·回采期间围岩表面位移观测第120-121页
   ·围岩深部位移观测第121-123页
     ·掘进期间围岩深部位移观测第121-122页
     ·回采期间围岩深部位移观测第122-123页
   ·巷道顶板离层观测第123页
   ·锚杆、锚索支护观测第123-124页
     ·掘进期间锚杆锚索支护观测第123-124页
     ·回采期间锚杆锚索支护观测第124页
   ·试验后巷道变形情况第124-125页
   ·沿空巷道锚杆支护效果评价第125页
   ·本章小结第125-127页
7 结论和展望第127-129页
   ·主要结论第127页
   ·创新点第127-128页
   ·展望第128-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34页
致谢第134-135页
作者简介,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情况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然发火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下一篇:平朔特大型综放面矿压规律及架型合理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