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跨径斜拉桥的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斜拉桥的发展历史 | 第11-14页 |
·斜拉桥极限跨径探索成果 | 第14-17页 |
·斜拉桥极限跨径探索的必要性 | 第15页 |
·制约斜拉桥跨径发展的因素 | 第15-17页 |
·超大跨径斜拉桥特殊结构体系方案探索 | 第17-20页 |
·空间四索面体系 | 第17-18页 |
·地锚体系 | 第18-19页 |
·V形塔体系 | 第19-20页 |
·拟完成的工作 | 第20-22页 |
第2章 超大跨径斜拉桥静力分析基本理论 | 第22-32页 |
·概述 | 第22页 |
·现代斜拉桥设计静力分析计算流程 | 第22-24页 |
·合理成桥状态的确定及索力优化方法 | 第24-28页 |
·斜拉桥合理成桥状态的评定标准 | 第24页 |
·斜拉桥成桥索力的优化方法及评述 | 第24-28页 |
·刚性支承连续梁法 | 第25页 |
·弯曲能量最小法 | 第25页 |
·弯矩平方和最小法 | 第25页 |
·相对刚度变化法 | 第25-28页 |
·理想施工状态的确定方法与施工阶段的仿真分析 | 第28-30页 |
·施工状态的确定方法概述 | 第28页 |
·施工阶段仿真分析的计算方法 | 第28-30页 |
·正装迭代法 | 第29页 |
·倒拆法 | 第29-30页 |
·正装一倒拆迭代法 | 第30页 |
·无应力状态控制法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总体设计方案的初拟 | 第32-51页 |
·总体方案的设计 | 第32-34页 |
·方案工程背景介绍 | 第32页 |
·总体布置 | 第32-34页 |
·各主体结构尺寸拟定 | 第34-49页 |
·索塔与拉索 | 第34-42页 |
·索塔形式 | 第34-36页 |
·索塔与拉索的布置 | 第36-42页 |
·主梁与横系梁 | 第42-48页 |
·主梁的型式和尺寸的拟定 | 第42-44页 |
·主梁断面积和重量计算 | 第44-46页 |
·内横隔板 | 第46-48页 |
·支承点的布置 | 第48-49页 |
·车行道桥面铺装 | 第49页 |
·施工方案的探索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方案的静力性能分析 | 第51-77页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方法 | 第51-53页 |
·主梁的模拟 | 第51-52页 |
·单主梁模型 | 第51页 |
·双主梁模型 | 第51-52页 |
·三主梁模型 | 第52页 |
·实体、板壳单元 | 第52页 |
·斜拉索的模拟 | 第52-53页 |
·等效弹性模量法 | 第52页 |
·多段杆单元法 | 第52-53页 |
·曲线索单元法 | 第53页 |
·索塔的模拟 | 第53页 |
·体系转换的模拟 | 第53页 |
·边界条件的模拟 | 第53页 |
·空间有限元仿真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53-61页 |
·渤海湾大桥施工阶段仿真模型建立原则 | 第53-54页 |
·结构构件的模拟 | 第54-55页 |
·主梁与横系梁的模拟 | 第54页 |
·主塔的模拟 | 第54-55页 |
·横梁的模拟 | 第55页 |
·斜拉索的模拟 | 第55页 |
·模型材料参数的定义 | 第55-57页 |
·普通钢材 | 第56页 |
·混凝土 | 第56-57页 |
·斜拉索 | 第57页 |
·施工阶段的划分 | 第57页 |
·边界条件的处理 | 第57-58页 |
·荷载及荷载组合 | 第58-61页 |
·荷载组合及设计控制荷载 | 第59页 |
·荷载 | 第59-61页 |
·确定理想成桥状态 | 第61页 |
·施工阶段拉索索力调整 | 第61-64页 |
·成桥运营状态主梁计算结果 | 第64-75页 |
·各分项荷载的计算分析 | 第64-71页 |
·强度验算 | 第71-75页 |
·主梁弯矩计算分析 | 第71-74页 |
·主梁组合应力计算结果 | 第74-75页 |
·拉索应力计算结果 | 第75页 |
·挠度验算 | 第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7-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