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区陆家嘴滑坡变形破坏成因机制及稳定性评价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1-20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7页 |
| ·滑坡的危害 | 第11-12页 |
| ·滑坡灾害形成条件 | 第12-13页 |
| ·滑坡的发育过程 | 第13-15页 |
|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页 |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 第2章 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20-33页 |
| ·滑坡区自然条件 | 第22页 |
| ·地理位置及交通状况 | 第22页 |
| ·气象与水文 | 第22页 |
| ·区域经济概况 | 第22页 |
| ·地质环境 | 第22-33页 |
| ·地形地貌 | 第22-23页 |
| ·地层岩性 | 第23页 |
| ·地质构造及地震 | 第23-24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4-25页 |
| ·不良地质现象 | 第25页 |
| ·滑坡形态特征 | 第25-30页 |
| ·膨胀土特征 | 第30-33页 |
| 第3章 滑坡变形特征和成因机制研究 | 第33-44页 |
| ·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 第33-39页 |
| ·滑体土 | 第33-34页 |
| ·滑床特征 | 第34-35页 |
| ·滑面(带)特征 | 第35-39页 |
| ·滑坡变形特征 | 第39-42页 |
| ·滑坡成因机制 | 第42-44页 |
| ·成因类型 | 第42页 |
| ·形成机制 | 第42-44页 |
| 第4章 滑坡稳定性分析 | 第44-65页 |
| ·滑坡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 第44页 |
| ·滑体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 第44页 |
| ·滑带土物理力学性质 | 第44页 |
| ·滑床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 第44页 |
| ·宏观变形现象及影响因素 | 第44-46页 |
| ·宏观变形现象 | 第44-45页 |
| ·影响因素 | 第45-46页 |
| ·坍岸预测与评价 | 第46-48页 |
| ·坍岸类型 | 第46页 |
| ·影响坍岸的主要因素 | 第46-47页 |
| ·坍岸破坏方式及坍岸预测评价 | 第47-48页 |
| ·滑坡稳定性计算分析 | 第48-64页 |
| ·计算参数的确定 | 第48-49页 |
| ·计算剖面的确定 | 第49-52页 |
| ·传递系数法 | 第52-57页 |
| ·简布条分法 | 第57-60页 |
| ·数值模拟分析 | 第60-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5章 滑坡治理工程设计和监测 | 第65-79页 |
| ·设计依据 | 第65-67页 |
| ·设计规范 | 第65页 |
| ·防治等级 | 第65页 |
| ·设计荷载组合 | 第65-66页 |
| ·设计工况和设计标准 | 第66页 |
| ·物理力学指标选取 | 第66-67页 |
| ·滑坡治理工程设计 | 第67-74页 |
| ·主要治理工程布置 | 第67-73页 |
| ·主要治理工程构造做法 | 第73-74页 |
| ·滑坡治理工程监测 | 第74-79页 |
| ·监测目的与任务 | 第74-75页 |
| ·监测设计依据和原则 | 第75页 |
| ·监测工程设计 | 第75-76页 |
| ·监测数据处理 | 第76页 |
| ·治理效果评价 | 第76-79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79-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