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产业承接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二、 理论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一) 产业承接的内涵 | 第10-11页 |
(二) 国外研究 | 第11页 |
(三) 国内研究 | 第11-13页 |
三、 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及框架 | 第13-15页 |
(一)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5页 |
(二)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5页 |
(三) 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情况 | 第15页 |
四、 理论基础 | 第15-20页 |
(一) 产业承接理论 | 第15-18页 |
(二) 产业创新理论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内蒙古产业承接现状 | 第20-33页 |
一、 内蒙古产业承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20-27页 |
(一) 内蒙古产业承接的必要性 | 第20-23页 |
(二) 内蒙古产业承接的可行性 | 第23-27页 |
二、 内蒙古产业承接的现状分析 | 第27-33页 |
(一) 内蒙古产业承接总体规模 | 第27-30页 |
(二) 内蒙古产业承接的结构特点 | 第30-31页 |
(三) 内蒙古产业承接的地域特点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内蒙古产业承接存在的问题 | 第33-46页 |
一、 内蒙古产业承接存在的问题 | 第33-42页 |
(一) 思想认识上盲目乐观 | 第33-34页 |
(二) 园区载体作用不突出 | 第34-39页 |
(三) 承接政策机制不健全 | 第39-40页 |
(四) 产业承接层次较低 | 第40-41页 |
(五) 土地、环保等瓶颈制约 | 第41页 |
(六) 承接企业的创新能力弱 | 第41-42页 |
二、 制约内蒙古承接产业转移的因素 | 第42-46页 |
(一) 轻重工业的结构不合理 | 第42-43页 |
(二) 工业发展的内在质量不高 | 第43-44页 |
(三) 体制与政策协调不够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内蒙古产业承接的对策与建议 | 第46-61页 |
一、 借鉴国内外承接产业转移的经验 | 第46-49页 |
(一) 国外产业承接的经验 | 第46-47页 |
(二) 国内产业承接的经验 | 第47-48页 |
(三) 国内外产业承接对内蒙古的启示 | 第48-49页 |
二、 遵循科学的产业承接原则 | 第49-51页 |
(一)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49-50页 |
(二) 产业承接与升级同步进行的原则 | 第50页 |
(三) 发挥优势原则 | 第50页 |
(四) 拒绝承接落后生产能力原则 | 第50页 |
(五) 促进就业原则 | 第50页 |
(六) 市场主导,政府调控原则 | 第50-51页 |
三、 选择承接的行业重点 | 第51-55页 |
(一) 内蒙古优势行业分析—产业梯度系数 | 第51-54页 |
(二) 内蒙古产业承接的行业选择 | 第54-55页 |
四、 促进内蒙古产业承接的建议 | 第55-61页 |
(一) 科学规划承接产业 | 第56页 |
(二) 加强园区建设工作 | 第56-57页 |
(三) 完善政府政策组织建设 | 第57-58页 |
(四) 提升产业承接层次和质量 | 第58-59页 |
(五) 缓解环境资源约束 | 第59-60页 |
(六) 产业承接与产业创新相结合 | 第60-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