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吸收式热泵的汽轮机冷端系统运行优化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热泵发展的国内外现状 | 第10页 |
·热泵回收余热的国内外现状 | 第10-11页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第2章 电厂应用吸收式热泵供热的基本原理 | 第13-20页 |
·引言 | 第13页 |
·热泵的介绍 | 第13-14页 |
·热泵的分类 | 第13页 |
·热泵的工作原理 | 第13-14页 |
·供热系统特性分析 | 第14-16页 |
·供热热源 | 第14-15页 |
·吸收式热泵集中供热可行性分析 | 第15-16页 |
·热电厂的热经济指标 | 第16-18页 |
·吸收式热泵供热系统方案 | 第18-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3章 吸收式热泵供热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20-40页 |
·引言 | 第20页 |
·吸收式热泵的数学模型及变工况分析 | 第20-28页 |
·工质的热物性参数 | 第20-22页 |
·吸收式热泵的工作原理 | 第22-24页 |
·吸收式热泵的热力计算 | 第24-27页 |
·热泵变工况运行特性 | 第27-28页 |
·汽轮机变工况模型的建立 | 第28-33页 |
·汽轮机变工况计算的理论依据 | 第28-29页 |
·基准工况的计算 | 第29页 |
·变工况参数的确定 | 第29-31页 |
·汽轮机低压缸的最小冷却流量 | 第31-32页 |
·汽轮机的变工况特性 | 第32-33页 |
·凝汽器变工况模型的建立 | 第33-35页 |
·凝汽器入口水温度 | 第33页 |
·冷却水温升 | 第33-34页 |
·凝汽器传热端差 | 第34-35页 |
·凝汽器饱和水温度、饱和压力 | 第35页 |
·凝汽器压力对汽轮机功率的影响 | 第35页 |
·耦合数学模型的求解 | 第35-39页 |
·供热系统冷端参数的优化分析 | 第35-36页 |
·耦合模型的求解程序 | 第36-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耦合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0-49页 |
·引言 | 第40页 |
·系统主要技术参数 | 第40-42页 |
·汽轮机主要技术参数 | 第40-42页 |
·凝汽器的主要技术参数 | 第42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2-48页 |
·机组背压的变化 | 第42-43页 |
·机组功率的变化 | 第43-45页 |
·电厂总收益变化 | 第45-46页 |
·优化结果 | 第46-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与传统热电联产方式比较及耦合供热系统 | 第49-64页 |
·引言 | 第49-56页 |
·两种供热方式的热耗量分配 | 第49-51页 |
·经济性比较 | 第51-54页 |
·发电功率比较 | 第54-55页 |
·电厂收益比较 | 第55-56页 |
·耦合供热方式 | 第56-63页 |
·方案设计 | 第56-59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9-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4页 |
·应用前景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