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10页 |
| ABSTRACT | 第10-2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31页 |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 第21-28页 |
| ·全球碳循环及遗失碳汇 | 第21-22页 |
| ·岩溶作用与碳循环 | 第22-23页 |
| ·岩溶地区水循环碳汇机制 | 第23-25页 |
| ·植被、土壤在岩溶水循环中的作用及碳汇效应 | 第25-26页 |
| ·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 第26-28页 |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8-29页 |
| ·研究主要内容 | 第28-29页 |
| ·创新点 | 第29页 |
| §1.4 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 第31-52页 |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31-34页 |
| ·地理位置 | 第31页 |
| ·地形地貌 | 第31页 |
| ·气象水文 | 第31-33页 |
| ·土壤植被及生物资源 | 第33-34页 |
| §2.2 区域地质条件 | 第34-40页 |
| ·地层岩性 | 第34-37页 |
| ·构造 | 第37-38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8-40页 |
| §2.3 流域环境背景分析与取样调查 | 第40-52页 |
| ·流域背景分析 | 第40-50页 |
| ·水化学取样点布置 | 第50页 |
| ·取样与保存 | 第50-51页 |
| ·样品测试 | 第51-52页 |
| 第三章 流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 第52-69页 |
| §3.1 常规水化学组分特征 | 第52-57页 |
| ·物理化学参数特征 | 第52页 |
| ·水化学类型 | 第52-53页 |
| ·碳酸盐矿物饱和指数及溶解CO_2分压 | 第53-57页 |
| §3.2 微量元素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 第57-58页 |
| §3.3 稳定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 第58-67页 |
| ·δD和δ~(18)O同位素特征 | 第58-63页 |
| ·Sr同位素特征 | 第63-66页 |
| ·碳稳定同位素 | 第66-67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 第四章 流域溶解无机碳(DIC)特征 | 第69-76页 |
| §4.1 流域DIC含量分布特征 | 第69-70页 |
| ·DIC含量季节变化特征 | 第69-70页 |
| ·DIC含量流域分布特征 | 第70页 |
| §4.2 DIC的主要来源及含量差异原因 | 第70-73页 |
| ·DIC的主要来源 | 第70-71页 |
| ·DIC含量的差异原因 | 第71-73页 |
| §4.3 溶解无机碳(DIC)通量特征 | 第73-74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 第五章 流域溶解无机碳△13C特征及示踪 | 第76-91页 |
| §5.1 各来源的△1 3C特征 | 第76-77页 |
| ·自然界各来源的δ~(13)C特征 | 第76页 |
| ·自然界水中δ~(13)C特征受控因素 | 第76-77页 |
| §5.2 流域DIC和△13CDIC的组成特征 | 第77-82页 |
| ·δ~(13)C_(DIC)值的季节变化 | 第77-79页 |
| ·香溪河流域δ~(13)C_(DIC)的空间分布 | 第79-82页 |
| §5.3 流域水中无机碳的来源探讨 | 第82-90页 |
| ·~(13)C质量平衡法 | 第83-84页 |
| ·碳稳定同位素热力学平衡分馏法CO_2-DIC反应中的~(13)C分馏 | 第84-89页 |
| ·水中无机碳来源探讨 | 第89-90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 第六章 流域岩石化学风化过程碳汇效应 | 第91-105页 |
| §6.1 流域内主要化学风化过程 | 第91-92页 |
| §6.2 岩石化学风化作用的碳过程 | 第92-93页 |
| ·化学风化作用中的CO_2消耗 | 第92页 |
| ·化学风化速率 | 第92-93页 |
| §6.3 碳汇量估算方法、模型比较与选择 | 第93-103页 |
| ·流域风化碳汇估算(GEM-CO_2模型) | 第93-98页 |
| ·化学平衡模式法 | 第98-103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 第七章 碳汇影响因素及相关性分析 | 第105-136页 |
| §7.1 影响因素的选取 | 第105页 |
| §7.2 影响因素的分级 | 第105-106页 |
| §7.3 DIC与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 第106-113页 |
| ·植被覆盖度 | 第106-107页 |
| ·土地利用类型 | 第107-108页 |
| ·斜坡坡度 | 第108-109页 |
| ·土壤厚度 | 第109-110页 |
| ·土壤类型 | 第110-112页 |
| ·母岩岩性 | 第112-113页 |
| §7.4 DIC与影响因子的关系及季节变化 | 第113-128页 |
| ·DIC与季节的关系 | 第113-117页 |
| ·各影响因子受季节的影响 | 第117-127页 |
| ·DIC、各影响因子与季节的关系 | 第127-128页 |
| §7.5 流域碳汇影响分析 | 第128-135页 |
| ·香溪河流域碳汇量计算结果 | 第128页 |
| ·植被覆盖度对碳汇量的贡献 | 第128-130页 |
| ·土地利用类型对碳汇量的贡献 | 第130-131页 |
| ·地形坡度对碳汇量的贡献 | 第131-132页 |
| ·土壤厚度对碳汇量的贡献 | 第132页 |
| ·土壤类型对碳汇量的贡献 | 第132-134页 |
| ·母岩岩性对碳汇量的贡献 | 第134-135页 |
| §7.6 本章小结 | 第135-136页 |
| 第八章 结论及建议 | 第136-140页 |
| §8.1 结论 | 第136-138页 |
| §8.2 存在的不足 | 第138-140页 |
| 致谢 | 第140-1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1-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