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9页 |
第一章 洛水文学概况 | 第9-23页 |
第一节 洛水文学的界定 | 第9-11页 |
第二节 洛水文学的生成 | 第11-15页 |
一、中国古代的水体崇拜 | 第11-12页 |
二、水神祭祀——沟通人神的手段 | 第12-14页 |
三、古人的思维方式——神话思维 | 第14-15页 |
第三节 洛水文学的构成 | 第15-17页 |
第四节 洛神形象的演变 | 第17-23页 |
一、洛神形象的萌芽期 | 第17-19页 |
二、洛神形象的成熟期 | 第19-21页 |
三、洛神形象的演绎期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洛水文学的审美阐释 | 第23-34页 |
第一节 魏晋时期洛水文学的最高成就——《洛神赋》主旨阐释 | 第23-25页 |
第二节 唐宋诗词中的洛水意象 | 第25-30页 |
一、洛水作为自然风物——承载了士人的情感 | 第25-28页 |
二、洛水作为祥瑞之兆——洛出龟书的历史积淀 | 第28-30页 |
第三节 元明清时期洛水文学的继续发展 | 第30-34页 |
一、《洛水悲》戏剧性简析 | 第30-32页 |
二、情节与人物的“犯避”——论《聊斋志异·甄后》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洛水文学的意蕴和影响 | 第34-41页 |
第一节 洛水文学的意蕴 | 第34-37页 |
一、作为“有意味”的形式 | 第34-35页 |
二、成为文学神话的典范 | 第35-37页 |
第二节 洛水文学作为文化的载体——代代传承 | 第37-41页 |
一、文学场域中的“家园情结”——情感认同 | 第37-38页 |
二、中华子孙文化上的根 | 第38-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