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苏南“富人治村”治理模式创新策略研究--以Z市为个案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绪论第10-17页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2页
  (一) 研究背景第10页
  (二) 研究意义第10-12页
 二、 文献综述第12-14页
  (一)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二)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三、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4-16页
  (一) 研究内容第14-15页
  (二) 研究思路第15页
  (三) 研究方法第15-16页
 四、 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第16-17页
  (一) 创新之处第16页
  (二) 不足第16-17页
第一章 “富人治村”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第17-21页
 一、 相关概念界定第17-18页
  (一) 富人的概念界定(精英理论)第17页
  (二) 社会关联的概念第17页
  (三) 治理与善治第17-18页
 二、 公共治理理论视角下富人治理的实质分析第18-21页
  (一) 村庄范围内的个人之治第18-19页
  (二) 以权威为核心的卡理斯玛型支配第19-21页
第二章 苏南“富人治村”现象与积极效应第21-30页
 一、 苏南“富人治村”现象概述第21-24页
 二、 苏南“富人治村”的效应第24-30页
  (一) 推动了农村政治的发展第24-25页
  (二) 推动了农村经济建设第25-27页
  (三) 多元利益群体的共赢第27-30页
第三章 苏南“富人治村”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第30-37页
 一、 苏南“富人治村”的存在问题第30-33页
  (一) 村官竞选程序缺乏规范化,存在贿选问题第30-31页
  (二) “富人村官”的素质与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第31-32页
  (三) 荒废村政第32-33页
 二、 苏南“富人治村”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3-37页
  (一) 村民的经济利益诉求,政治责任意识淡薄第33-34页
  (二) 对富人村官权力的监督不力,缺少制约第34-35页
  (三) 村民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第35-37页
第四章 现有“富人治村”治理模式的经验参考第37-40页
 一、 两省一市(浙江省、重庆市、吉林省)“富人治村”治理模式的比较第37-39页
  (一) 政策理念的比较第37-38页
  (二) 治理机构及内容的比较第38页
  (三) 治理效应的比较第38-39页
 二、 三地“富人治村”治理模式的启示第39-40页
第五章 “富人治村”治理模式创新策略第40-50页
 一、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规范富人村官的选举机制第40-42页
  (一) 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度,打击村级治理违规行为第40-41页
  (二) 建立公平公正的选举机制第41-42页
 二、 规范富人村官的履职机制,健全村治体系内外部监督系统第42-44页
  (一) 规范村官管理机制,约束村官参政行为第42-43页
  (二) 完善监督机制,强化村治体系内部监督第43页
  (三) 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强化体系外部监督第43-44页
 三、 规范政府管理机制,激励富人村官安心履职第44-46页
  (一) 规范政府管理行为,为农村经济精英政治参与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第45页
  (二) 规范富人村官的权益机制,激励富人村官安心履职第45-46页
 四、 加强富人村官的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第46-48页
  (一) 矫正富人村官企治观念,迎合农村发展需求第46-47页
  (二) 加强对富人村官的教育和管理,提升其整体素质第47-48页
 五、 加强村民的民主教育,推进基层村民自治第48-50页
  (一) 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第48页
  (二)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培养理性公民第48-49页
  (三) 广泛利用传媒工具,合理引导和提升农民思想水平第49-50页
结论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53-54页
致谢第54-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家族集体行动过程研究--以村民选举为主要分析语境
下一篇:家庭德育对高中生思想品德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