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6页 |
一、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及加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第16-19页 |
(一) 关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 第16-17页 |
1. 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 | 第16页 |
2. 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产生 | 第16-17页 |
(二) 加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第17-19页 |
1. 意识形态利益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方面 | 第17-18页 |
2.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 第18-19页 |
二、互联网环境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受到的影响与挑战 | 第19-40页 |
(一) 互联网的特点及功能 | 第19-22页 |
1. 特点 | 第19-21页 |
2. 功能 | 第21-22页 |
(二) 互联网环境下国家意识形态的特点 | 第22-24页 |
1. 公众性 | 第22-23页 |
2. 互动性 | 第23页 |
3. 主体性 | 第23-24页 |
4. 社会性 | 第24页 |
(三) 互联网环境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 | 第24-27页 |
1. 积极影响 | 第24-26页 |
2. 消极影响 | 第26-27页 |
(四) 互联网环境下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主要挑战 | 第27-40页 |
1. 互联网使传统国家意识形态构建方式功效降低 | 第27-31页 |
2. 互联网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工具 | 第31-35页 |
3. 互联网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 | 第35-38页 |
4. 互联网环境下传播手段和载体面临的问题 | 第38-40页 |
三、互联网环境下我国加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分析 | 第40-45页 |
(一) 取得的成绩 | 第40-42页 |
1. 互联网传播为我国意识形态提供现代化的传播手段 | 第40页 |
2. 互联网精神为我国意识形态观念体系增添了新内容 | 第40页 |
3. 互联网交往丰富了我国意识形态形式 | 第40-41页 |
4. 互联网思维方式推动我国意识形态的创新与发展 | 第41-42页 |
5. 互联网促进人们对我国意识形态的认同 | 第42页 |
(二) 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42-45页 |
1. 政治信仰出现危机 | 第42-43页 |
2. 文化安全面临严峻形势 | 第43页 |
3. 信息安全影响国家意识形态 | 第43-45页 |
四、互联网环境下不断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思考 | 第45-55页 |
(一) 从传播内容上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 第45-47页 |
1. 注重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和理论创新 | 第45页 |
2.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整合作用 | 第45-46页 |
3. 加强信息源建设 | 第46页 |
4. 利用互联网大力宣传我国的传统文化 | 第46页 |
5. 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 第46-47页 |
(二) 从传播手段上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 第47-51页 |
1. 通过发展经济来夯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物质基础 | 第47-48页 |
2. 加强互联网舆论的引导 | 第48页 |
3. 分析利用互联网阻隔宗教渗透 | 第48-49页 |
4. 加快有关互联网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 第49页 |
5. 加强互联网监管力度 | 第49-50页 |
6. 增强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创造性 | 第50页 |
7.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以提高网民信息素质 | 第50页 |
8. 加强党员和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 第50-51页 |
(三) 从传播载体上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 第51-55页 |
1. 建立中国特色互联网宣传阵地 | 第51页 |
2. 增加网上的中文信息建设 | 第51-52页 |
3. 规范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 | 第52页 |
4. 努力增强理论网站吸引力 | 第52-53页 |
5. 加强网络科技投入 | 第53页 |
6. 培养高素质意识形态工作队伍 | 第53页 |
7. 建立有力的“互联网舆论机制”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