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 ·民族社区参与旅游发展 | 第11-12页 |
| ·妇女精英化 | 第12-13页 |
| ·民族旅游社区妇女与社会资本 | 第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17页 |
| ·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 ·实践意义 | 第15-17页 |
| 第2章 文献研究述评 | 第17-23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 ·民族旅游 | 第17页 |
| ·精英和妇女精英 | 第17-18页 |
| ·妇女精英化研究述评 | 第18-19页 |
| ·社会资本研究述评 | 第19-23页 |
| ·社会资本的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 ·社会资本的分类和测量 | 第20-23页 |
| 第3章 研究设计 | 第23-27页 |
| ·研究思路 | 第23页 |
|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 ·文献分析法 | 第23-24页 |
| ·问卷调查法 | 第24页 |
| ·个案访谈法 | 第24页 |
| ·民族志法 | 第24-25页 |
| ·统计分析法 | 第25页 |
| ·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 第4章 研究对象及样本 | 第27-33页 |
| ·研究对象概况 | 第27-30页 |
| ·互助土族自治县概况 | 第27-28页 |
| ·小庄村概况 | 第28-30页 |
| ·小庄村样本的测量与分析 | 第30-33页 |
| ·样本的人口学特征 | 第30页 |
| ·样本的社会学特征 | 第30-32页 |
| ·从事旅游接待的时间 | 第32-33页 |
| 第5章 小庄村土族妇女社会资本构成分析 | 第33-59页 |
| ·小庄村土族妇女社会资本的构成现状分析 | 第33-46页 |
| ·社会网络分析 | 第33-37页 |
| ·社区归属感分析 | 第37-38页 |
| ·社区凝聚力分析 | 第38-40页 |
| ·社会互动分析 | 第40-42页 |
| ·社区互惠分析 | 第42-44页 |
| ·社区信任分析 | 第44-46页 |
| ·小庄村土族妇女社会资本的因子分析 | 第46-55页 |
| ·社会资本的因子分析 | 第46-52页 |
| ·社会资本的总体评价影响因子的回归分析 | 第52-55页 |
| ·小庄村土族妇女社会资本特征认知的差异 | 第55-59页 |
| ·人口因素对小庄村土族妇女社会资本特征评价的影响 | 第55-56页 |
| ·社会文化因素对小庄村土族妇女社会资本特征评价的影响 | 第56-59页 |
| 第6章 土族妇女参与旅游开发与精英化 | 第59-85页 |
| ·小庄村“品牌开拓”妇女精英形成模式 | 第60-66页 |
| ·民族旅游萌芽阶段 | 第60-62页 |
| ·民族旅游参与阶段 | 第62-64页 |
| ·民族旅游大众参与阶段 | 第64-65页 |
| ·小结 | 第65-66页 |
| ·小庄村“先锋转型”妇女精英形成模式 | 第66-70页 |
| ·民族旅游萌芽阶段 | 第66-67页 |
| ·民族旅游参与阶段 | 第67-68页 |
| ·民族旅游大众无序阶段 | 第68-70页 |
| ·小结 | 第70页 |
| ·小庄村“留守贵族”妇女精英形成模式 | 第70-76页 |
| ·民族旅游萌芽阶段 | 第71-72页 |
| ·民族旅游参与阶段 | 第72-74页 |
| ·民族旅游大众无序阶段 | 第74-75页 |
| ·小结 | 第75-76页 |
| ·小庄村“改革新生”妇女精英形成模式 | 第76-80页 |
| ·民族旅游萌芽阶段 | 第76-77页 |
| ·民族旅游参与阶段 | 第77-78页 |
| ·民族旅游大众无序阶段 | 第78-79页 |
| ·小结 | 第79-80页 |
| ·进一步的探讨 | 第80-85页 |
| ·对小庄村土族妇女精英模式的SWOT分析 | 第80-82页 |
| ·建议 | 第82-85页 |
| 第7章 结语 | 第85-89页 |
| ·研究结论 | 第85-86页 |
| ·创新点与不足点 | 第86页 |
| ·创新点 | 第86页 |
| ·不足点 | 第86页 |
| ·展望 | 第86-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 附录一 问卷调查表 | 第95-97页 |
| 附录二 访谈大纲 | 第97-99页 |
| 致谢 | 第99-10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