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长安城门文化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11-13页 |
二、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3-14页 |
三、本课题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四、本课题研究的基本观点、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第一章 隋唐长安城城门概述 | 第17-31页 |
第一节 宫城城门 | 第17-23页 |
一、西内太极宫 | 第17-20页 |
二、东内大明宫 | 第20-23页 |
三、南内兴庆宫 | 第23页 |
第二节 皇城城门 | 第23-25页 |
第三节 外郭城城门 | 第25-27页 |
第四节 禁苑苑门 | 第27-29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29-31页 |
第二章 隋唐长安城城门名称及相关问题 | 第31-45页 |
第一节 隋唐长安城门名称演变 | 第31-36页 |
第二节 隋唐长安城城门名称变更因素探析 | 第36-39页 |
第三节 隋唐长安城城门名称的文化内涵 | 第39-43页 |
一、中国古代都城城门命名规律 | 第39-41页 |
二、隋唐长安城城门命名特点 | 第41-43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43-45页 |
第三章 隋唐长安城城门活动 | 第45-75页 |
第一节 朝贺大赦 | 第45-51页 |
第二节 送往迎来 | 第51-57页 |
第三节 节庆娱乐 | 第57-60页 |
第四节 宣慰献俘 | 第60-62页 |
第五节 大明宫光顺门 | 第62-73页 |
一、朝贺举哀 | 第62-66页 |
二、册礼决事 | 第66-68页 |
三、上书进状 | 第68-70页 |
四、谢恩请罪 | 第70-71页 |
五、迎佛活动 | 第71-72页 |
六、解读意义 | 第72-73页 |
第六节 小结 | 第73-75页 |
第四章 隋唐长安城城门功能 | 第75-91页 |
第一节 城门基本功能:交通、防卫 | 第76-80页 |
一、交通功能 | 第76-78页 |
二、防卫功能 | 第78-80页 |
第二节 城门祭祀功能 | 第80-85页 |
一、城门礼制建筑:祭祀坛 | 第80-83页 |
二、城门祭祀功能 | 第83-85页 |
第三节 城门礼仪功能 | 第85-88页 |
第四节 城门公共舆论宣传及对外交流功能 | 第88-90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90-91页 |
第五章 隋唐长安城城门管理制度 | 第91-109页 |
第一节 城门建制 | 第91-94页 |
一、城门营建规定 | 第92-93页 |
二、城门建筑形制 | 第93-94页 |
第二节 门籍制度 | 第94-98页 |
一、门籍 | 第94-95页 |
二、门籍制度执行者—左右监门卫 | 第95-96页 |
三、违反门籍制度处罚规定 | 第96-98页 |
第三节 宵禁制度 | 第98-100页 |
一、唐代宵禁制度信号—街鼓 | 第98-99页 |
二、宵禁制度执行者—左右街使 | 第99页 |
三、犯禁受罚规定 | 第99-100页 |
第四节 城门启闭制度 | 第100-104页 |
一、城门启闭时序 | 第100-101页 |
二、城门启闭制度执行者—城门郎 | 第101-103页 |
三、城门启闭失职处罚规定 | 第103-104页 |
第五节 城门维修制度 | 第104-107页 |
第六节 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7页 |
致谢 | 第117-11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