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勘探论文--地震勘探论文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南黄土山地地震采集、处理及解释技术应用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7页
   ·论文选题来源第9页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9-10页
     ·论文的选题依据第9页
     ·论文的研究意义第9-10页
   ·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山地区地震勘探研究现状第10-15页
     ·鄂尔多斯盆地概况第10页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发展阶段第10-11页
     ·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山地地震勘探研究状况及主要问题第11-15页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5-17页
     ·论文的研究内容第15页
     ·论文的研究方法第15页
     ·论文研究的工作量第15-17页
第二章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南黄土山地概况第17-26页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南黄土山地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第17页
     ·研究区范围及交通概况第17页
     ·自然地理概况第17页
   ·鄂尔多斯盆地演化、沉积建造和构造变动第17-22页
     ·鄂尔多斯盆地演化第17-20页
     ·鄂尔多斯沉积建造第20-21页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变动第21页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分布第21-22页
   ·地震地质条件第22-23页
     ·表层地震地质条件第22-23页
     ·深层地震地质条件第23页
   ·深层地球物理特征参数第23-24页
   ·苏里格南黄土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第24-26页
第三章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南黄土山区地震采集技术研究第26-50页
   ·黄土的表层地质结构的调查方法第26-32页
     ·黄土的表层地质结构的调查方法步骤和内容第26-31页
     ·不同黄土岩性的单炮记录品质对比第31-32页
   ·苏里格南黄土山地区地震波的激发技术第32-33页
   ·苏里格南黄土山地区地震波接收技术第33-43页
     ·黄土山地区地震采集测线位置的选择技术第33-37页
     ·大偏移距第37页
     ·小道距第37-38页
     ·多线数第38-39页
     ·小线距第39-40页
     ·检波器组合技术第40页
     ·高覆盖次数第40-42页
     ·仪器因素第42-43页
   ·拟定采集方法及采集效果分析第43-50页
     ·拟定采集方法第43页
     ·采集效果分析第43-48页
     ·小结第48-50页
第四章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南地震处理技术研究第50-69页
   ·黄土山地区地震资料特点和干扰波分析第50-51页
     ·黄土山地单炮资料特点分析第50页
     ·苏里格南黄土山地区干扰波发育情况第50-51页
   ·预处理第51-52页
   ·基本静校正第52-54页
   ·叠前去噪第54-62页
     ·第一种叠前去噪技术第55-56页
     ·第二种叠前去噪技术第56-62页
   ·反褶积第62-63页
   ·速度谱分析第63-65页
   ·动校正第65-66页
   ·叠加第66-69页
第五章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南地震剖面解释的研究第69-77页
   ·地震解释的基本内容第69-70页
   ·地震资料的解释第70-77页
     ·合成记录的制作第70-71页
     ·层位追踪及拾取第71-74页
     ·测线闭合性分析第74-75页
     ·T_(c2)层位均方根振幅分析图第75-77页
第六章 认识与结论第77-80页
   ·主要工作与结论第77-78页
   ·存在的问题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3页
致谢第83-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YF油田精细油藏描述
下一篇:含油气盆地中砂、泥岩力学性质演化模型--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和济阳坳陷第三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