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目录 | 第13-15页 |
表目录 | 第15-16页 |
图目录 | 第16-18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8-26页 |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8-22页 |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22-25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研究的创新 | 第25-26页 |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 第26-47页 |
·区域投资环境的相关研究 | 第26-35页 |
·区域投资环境的内涵特点 | 第26-28页 |
·区域投资环境的评价方法 | 第28-32页 |
·区位理论对投资环境的相关研究 | 第32-35页 |
·空间感知相关研究 | 第35-44页 |
·空间感知的内涵与特点 | 第35-37页 |
·空间感知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 | 第37-41页 |
·空间感知在企业区位选择研究中的应用 | 第41-44页 |
·相关研究的评价与启示 | 第44-47页 |
第3章 企业空间感知与产业区投资环境优化的关系 | 第47-69页 |
·企业空间感知与企业的区位选择 | 第48-56页 |
·企业空间感知及其特点 | 第48-51页 |
·企业空间感知的影响因素 | 第51-53页 |
·企业空间感知对企业区位选择的作用机制 | 第53-56页 |
·企业区位选择与区域投资环境优化 | 第56-61页 |
·企业区位选择是动态的过程 | 第56-59页 |
·投资环境优化与企业区位选择过程 | 第59-61页 |
·企业空间感知与产业区优化发展 | 第61-69页 |
·投资环境优化与产业区发展 | 第61-64页 |
·企业空间感知与产业区投资环境优化 | 第64-65页 |
·基于企业空间感知探索产业区投资环境优化的基本框架 | 第65-69页 |
第4章 上海临港产业区企业空间感知调研分析 | 第69-102页 |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69-74页 |
·上海临港产业区的基本概况 | 第69-70页 |
·上海临港产业区的区位条件 | 第70-73页 |
·上海临港产业区投资环境优化研究的典型意义 | 第73-74页 |
·调研方案设计 | 第74-82页 |
·调研方法与设计思路 | 第74-76页 |
·调研企业的选择及其特征 | 第76-82页 |
·调研结果分析 | 第82-102页 |
·企业对临港产业区的整体感知 | 第82-86页 |
·企业对临港产业区区位条件的感知 | 第86-90页 |
·企业对临港投资环境的需求分析 | 第90-97页 |
·企业空间感知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97-102页 |
第5章 空间感知在临港产业区投资环境优化中的应用 | 第102-121页 |
·投资环境优化的次优方法 | 第102-105页 |
·次优方法的理论内涵 | 第102-103页 |
·投资环境优化的耦合性分析 | 第103-104页 |
·投资环境优化中次优方法的应用 | 第104-105页 |
·投资环境优化的国际案例借鉴 | 第105-117页 |
·底特律汽车城投资环境优化案例研究 | 第105-110页 |
·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区案例研究 | 第110-113页 |
·日本关西制造业集群投资环境优化案例研究 | 第113-117页 |
·国际案例经验总结 | 第117页 |
·基于空间感知的临港产业区投资环境优化对策 | 第117-121页 |
·构建交流平台引导企业形成空间感知 | 第118页 |
·持续关注企业空间需求以增强投资环境的耦合性 | 第118-119页 |
·基于企业空间需求营造特色化投资环境 | 第119-12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1-128页 |
·基本结论 | 第121-126页 |
·企业的区位选择行为因空间感知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 | 第121-124页 |
·产业区投资环境应在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过程中持续优化 | 第124-125页 |
·空间感知的研究方法对产业区投资环境优化具有积极意义 | 第125-126页 |
·研究展望 | 第126-128页 |
附录 | 第128-147页 |
附录1:上海临港产业区企业区位选择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第128-131页 |
附录2:上海临港产业区企业空间感知深度访谈问卷 | 第131-135页 |
附录3:上海临港产业区重点企业深度访谈记录 | 第135-14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47-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6页 |
后记 | 第156-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