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叶燮《原诗》中的“法”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绪论 | 第8-13页 |
| ·学术界对于叶燮《原诗》中“法”的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1 叶燮《原诗》中“法”的理论来源及形成背景 | 第13-28页 |
| ·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一般范畴的“法” | 第13-17页 |
| ·叶燮《原诗》中“法”的理论来源 | 第17-22页 |
| ·叶燮《原诗》中“法”的形成背景 | 第22-28页 |
| 2 叶燮《原诗》中作为范畴的“法”及其相关概念 | 第28-44页 |
| ·叶燮《原诗》中“法”的内涵 | 第28-34页 |
| ·“死法”与“活法” | 第29-31页 |
| ·“虚名”与“定位” | 第31-34页 |
| ·“法”与“理、事、情” | 第34-36页 |
| ·“法”与“才、胆、识、力” | 第36-42页 |
| ·“胸襟”与“诗法” | 第42-44页 |
| 3 叶燮《原诗》中“法”的理论影响 | 第44-48页 |
| ·对魏际瑞、翁方纲等人诗法观的影响 | 第44-45页 |
| ·对曹雪芹创作的影响 | 第45-46页 |
| ·对弟子薛雪和沈德潜的影响 | 第46-48页 |
| 结束语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