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视域中的声音权保护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导论 | 第11-15页 |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11页 |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 第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现有研究之不足 | 第13-15页 |
2 声音权的概述 | 第15-21页 |
·声音权的概念 | 第15-16页 |
·声音的概念 | 第15页 |
·声音是一种人格标识 | 第15-16页 |
·声音权概念的认定 | 第16页 |
·声音权的基本属性 | 第16-17页 |
·声音权是一种标表型人格权 | 第16页 |
·声音权为特定自然人专属享有 | 第16页 |
·声音权体现精神利益 | 第16-17页 |
·声音权具有财产利益 | 第17页 |
·声音权的构成要件 | 第17-21页 |
·声音权的主体 | 第17-18页 |
·声音权的客体 | 第18页 |
·声音权的权利内容 | 第18-21页 |
3 声音的可权利性 | 第21-30页 |
·声音可权利的现实基础 | 第21-22页 |
·声音的标表性 | 第21-22页 |
·科技的进步使得声音利用的范围扩大 | 第22页 |
·人们保护声音权意识的提高 | 第22页 |
·声音可权利的司法实践基础 | 第22-23页 |
·声音侵权现象的增多 | 第22-23页 |
·现有机制不能保护声音利益 | 第23页 |
·声音可权利的法理基础 | 第23-27页 |
·声音利益不能被现有的具体人格权所覆盖 | 第24-25页 |
·声音权不能被商品化权、形象权所覆盖 | 第25页 |
·声音利益不能被一般人格权所覆盖 | 第25-26页 |
·创设声音权不是泛权利化 | 第26-27页 |
·声音可权利的比较法基础 | 第27-28页 |
·以隐私权、公开权的方式保护声音利益的立法例 | 第27页 |
·以人格权保护声音利益的立法例 | 第27-28页 |
·声音权立法有例可循 | 第28页 |
·声音权是人格权自身发展的需要 | 第28-30页 |
4 声音权的民法保护 | 第30-39页 |
·侵害声音权的构成要件 | 第30-31页 |
·须有声音侵害行为 | 第30页 |
·未经声音权人同意 | 第30页 |
·给声音权人造成损害结果 | 第30-31页 |
·侵害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 第31页 |
·声音权保护的原则 | 第31-32页 |
·声音权保护的标准 | 第32-33页 |
·声音权保护的具体人格权标准 | 第32页 |
·声音权保护的人格标识商品化标准 | 第32-33页 |
·声音权保护的方式 | 第33-35页 |
·侵害前预防 | 第33页 |
·侵害中救济 | 第33-34页 |
·侵害后的责任承担 | 第34-35页 |
·声音权保护的特殊问题 | 第35-36页 |
·共有声音的保护问题 | 第35页 |
·死者声音利益保护问题 | 第35-36页 |
·声音权民法保护的限制 | 第36-37页 |
·公众人物声音的合理使用 | 第36页 |
·为了公共利益需要而合理使用声音 | 第36-37页 |
·声音权民法保护的竞合 | 第37-39页 |
·声音权与其他具体人格权的竞合 | 第37页 |
·声音权与著作权的竞合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