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咏乐诗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 第9-14页 |
第一章 唐代咏乐诗的系统梳理 | 第14-22页 |
·何谓“咏乐诗” | 第14-16页 |
·学界的传统定义及其弊端 | 第14-15页 |
·咏乐诗之界说 | 第15-16页 |
·唐代咏乐诗数量考证 | 第16-22页 |
·目前关于咏乐诗数量的资料 | 第16页 |
·咏乐诗数量之精确统计 | 第16-19页 |
·咏乐诗作者群之界定 | 第19-22页 |
第二章 唐代咏乐诗繁荣的原因 | 第22-32页 |
·诗乐融合的传承 | 第22-24页 |
·诗乐合一的传统 | 第22-23页 |
·对前朝音乐的继承 | 第23-24页 |
·政治制度的干预 | 第24-28页 |
·当朝统治者的推崇 | 第24-26页 |
·音乐机制的完善 | 第26-28页 |
·文化环境的影响 | 第28-32页 |
·音乐文化的普及 | 第28-30页 |
·西域音乐的交流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唐代咏乐诗的内容 | 第32-43页 |
·对音乐的直接吟咏 | 第32-38页 |
·吟咏器乐 | 第32-36页 |
·吟咏声乐 | 第36-37页 |
·讴歌乐师的演奏(唱)技巧 | 第37-38页 |
·描写歌舞宴乐场景 | 第38页 |
·寓情于乐 | 第38-43页 |
·借音乐抒发对故乡故国的愁思 | 第39页 |
·抒发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感慨 | 第39-40页 |
·表达知音难遇的寂寥和苦闷 | 第40-41页 |
·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唐代咏乐诗的艺术特色 | 第43-51页 |
·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 | 第43-47页 |
·大量运用比喻、通感手法 | 第43-44页 |
·善于运用夸张手法 | 第44-45页 |
·长于引经据典 | 第45-47页 |
·语言风格多元化 | 第47-51页 |
·悲惋凄清 | 第47-48页 |
·沉隐哀怨 | 第48-49页 |
·激情洋溢 | 第49-51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