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古籍中的南宁(邕州)形象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一、研究对象和范围 | 第10-12页 |
二、研究目的和方法 | 第12页 |
三、研究现状和意义 | 第12-15页 |
第一章 南宁历史沿革及社会状况 | 第15-25页 |
第一节 历史沿革 | 第15-17页 |
第二节 社会状况 | 第17-21页 |
第三节 南宁(邕州)形象生成的依托 | 第21-25页 |
一、汉文化传播 | 第21页 |
二、边荒与文明 | 第21-22页 |
三、土著与移民 | 第22-24页 |
四、土司与王权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百越文身地,蛮夷瘴病乡 | 第25-40页 |
第一节 想象与鄙夷:骆越形象的萌发 | 第25-31页 |
一、边荒想象 | 第25-26页 |
二、奇特想象 | 第26-31页 |
(一) 人之奇特:断发文身,勇敢狠斗 | 第27-28页 |
(二) 物之奇特:奇物异珍,非同中原 | 第28-29页 |
(三) 俗之奇特:食人鼻饮,同浴黑齿 | 第29-31页 |
第二节 碰撞与痛楚:唐代邕州形象的形成 | 第31-34页 |
第三节 融合与矛盾:宋元邕州形象转变 | 第34-37页 |
第四节 新生与喜悦:明清南宁形象研究 | 第37-40页 |
第三章 墨香南宁 | 第40-55页 |
第一节 海棠诗魂——秦少游的贬谪 | 第40-47页 |
一、相关作品 | 第41页 |
二、横州的秦少游 | 第41-44页 |
三、海棠形象 | 第44-47页 |
第二节 敷文传道——王守仁的“文德” | 第47-50页 |
一、“文德”的王阳明 | 第47-48页 |
二、诗文中的敷文书院 | 第48-50页 |
第三节 青山形象——董传策与青山 | 第50-55页 |
一、建亭名景 | 第51页 |
二、写诗作赋 | 第51-52页 |
三、青山形象的创造 | 第52-55页 |
(一) 董公之贤 | 第52页 |
(二) 山水之美 | 第52-55页 |
第四章 南疆重镇 | 第55-74页 |
第一节 英雄之城 | 第55-68页 |
一、马援(伏波庙和铜柱) | 第55-62页 |
(一) 伏波祠(或伏波庙) | 第56-60页 |
(二) “铜柱”形象 | 第60-62页 |
二、狄青(昆仑关) | 第62-66页 |
(一) 狄武襄 | 第63-64页 |
(二) 昆仑关 | 第64-66页 |
三、苏缄 | 第66-67页 |
四、侬智高 | 第67-68页 |
第二节 南疆重镇 | 第68-74页 |
一、唐王朝对邕州的重视 | 第68-69页 |
二、古籍中的南疆重镇 | 第69-74页 |
结语 | 第74-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