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9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页 |
·论文相关研究现状 | 第8-15页 |
·国外注水水质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国内水质指标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6页 |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研究条件及技术难点 | 第18-19页 |
·研究条件 | 第18页 |
·研究技术难点 | 第18-19页 |
第2章 储层潜在伤害因素分析 | 第19-36页 |
·注水过程中储层伤害情况综述 | 第19页 |
·储层伤害机理分析 | 第19-29页 |
·机械机理产生的储层伤害分析 | 第19-24页 |
·化学机理产生的储层伤害分析 | 第24-28页 |
·生物机理产生的储层伤害分析 | 第28-29页 |
·热机理产生的储层伤害分析 | 第29页 |
·影响油田注水井吸水能力的主要因素 | 第29-32页 |
·面积注水吸水能力计算模型 | 第29-32页 |
·点状注水注水井的吸水能力 | 第32页 |
·注水过程中水质问题及基本思路 | 第32-34页 |
·注水过程中水质问题 | 第32-33页 |
·水质优选基本思路 | 第33-34页 |
·现行砂岩储层主要水质指标及常见水处理流程 | 第34-35页 |
·现行砂岩储层主要水质指标 | 第34页 |
·常见水处理流程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储层吸水能力评价模型 | 第36-62页 |
·常用模型 | 第36-40页 |
·Barkman & Davidson模型 | 第36-38页 |
·Van Velzen & Leerlooijer模型 | 第38-39页 |
·Sharma模型 | 第39-40页 |
·动力学模型 | 第40-45页 |
·径向流动系统内部颗粒沉积模型 | 第41-42页 |
·内滤饼向外滤饼过渡的临界时间确定 | 第42-43页 |
·外滤饼吸水能力比与注水阻抗模型 | 第43页 |
·注水井吸水能力和注水阻抗综合预测模型 | 第43-44页 |
·注水井吸水能力和注水阻抗系统参数确定方法 | 第44-45页 |
·基于速度的损害模型 | 第45-48页 |
·液体流动模型 | 第45-47页 |
·动态伤害系数的确定 | 第47-48页 |
·深度滤失理论模型 | 第48-50页 |
·复合模型理论 | 第50-54页 |
·经典深度滤失理论 | 第51-52页 |
·基于速度的损害模型 | 第52页 |
·伤害特性理论 | 第52-54页 |
·储层伤害评价模型程序设计 | 第54-61页 |
·程序功能 | 第54-55页 |
·程序演示 | 第55-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4章 沙埝油田实例计算 | 第62-74页 |
·基于现场注水历史数据的伤害特征参数拟合 | 第62-71页 |
·注水井阻抗曲线绘制与回归 | 第62-68页 |
·注水井伤害阻抗模型系统参数确定 | 第68-71页 |
·单井注水压力、注水量与水质控制指标变化规律预测 | 第71-74页 |
第5章 沙埝储层注水水质伤害评价实验研究 | 第74-102页 |
·悬浮颗粒对吸水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 第74-82页 |
·实验岩心 | 第75页 |
·实验流体 | 第75页 |
·悬浮颗粒对吸水能力影响的实验结果 | 第75-82页 |
·注入水含油对吸水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 第82-89页 |
·实验岩心 | 第83页 |
·实验流体 | 第83页 |
·乳化油对吸水能力影响的实验结果 | 第83-89页 |
·悬浮颗粒和油珠共存时的吸水能力分析 | 第89-94页 |
·曲面优化方法对储层伤害程度评价 | 第94-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6章 水质指标优选 | 第102-104页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04-106页 |
·结论 | 第104页 |
·建议 | 第104-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