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宫颈癌的分子机制和治疗现状 | 第11-15页 |
| ·宫颈癌的分子机制 | 第11-13页 |
| ·抗肿瘤药材治疗现状 | 第13-15页 |
| ·地锦草的药理作用 | 第15-16页 |
| ·抗氧化作用 | 第15页 |
| ·止血作用 | 第15页 |
| ·抗菌作用 | 第15页 |
| ·抑制肾功能损伤 | 第15页 |
| ·提高免疫能力 | 第15-16页 |
| ·临床作用 | 第16页 |
|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 ·阻滞增殖周期 | 第16-17页 |
| ·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17-18页 |
| ·提高抗氧化能力途径 | 第18页 |
| ·线粒体途径和信号传递 | 第18-19页 |
| ·降低端粒酶的活性 | 第19-20页 |
| ·调节细胞内PH | 第20页 |
| ·小结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地锦草对荷瘤小鼠瘤重和免疫器官影响 | 第21-25页 |
| ·材料 | 第21页 |
| ·药品和试剂 | 第21页 |
| ·主要仪器 | 第21页 |
| ·试验动物和细胞株 | 第21页 |
| ·方法 | 第21-22页 |
| ·地锦草水提物的制备 | 第21页 |
| ·U14 宫颈癌小鼠腹水瘤模型建立 | 第21-22页 |
| ·U14 宫颈癌小鼠实体瘤模型建立 | 第22页 |
| ·试验分组和治疗方案 | 第22页 |
| ·抑瘤率的测定 | 第22页 |
| ·地锦草对脾脏和胸腺指数影响 | 第22页 |
| ·统计学方法 | 第22页 |
| ·结果 | 第22-24页 |
| ·地锦草对小鼠肿瘤重量影响 | 第22-23页 |
| ·地锦草对小鼠脾脏和胸腺指数影响 | 第23-24页 |
| ·讨论 | 第24页 |
| ·地锦草对肿瘤重量影响 | 第24页 |
| ·地锦草对脾脏、胸腺指数影响 | 第24页 |
| ·小结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地锦草对荷瘤小鼠抗氧化防御体系影响 | 第25-31页 |
| ·材料 | 第25页 |
| ·试剂 | 第25页 |
| ·仪器 | 第25页 |
| ·方法 | 第25-28页 |
| ·U14 宫颈癌小鼠实体瘤模型建立 | 第25页 |
| ·试验分组和治疗方案 | 第25页 |
| ·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的测定 | 第25-26页 |
| ·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力测定 | 第26-27页 |
| ·总抗氧化能力(T-AOC)测定 | 第27-28页 |
| ·统计方法 | 第2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8-29页 |
| ·总SOD 活力测定结果 | 第28-29页 |
| ·CAT 活力测定结果 | 第29页 |
| ·T-AOC 能力测试结果 | 第29页 |
| ·讨论 | 第29-30页 |
| ·小结 | 第30-31页 |
| 第四章 地锦草处理对肿瘤组织中特异性蛋白表达影响的研究 | 第31-37页 |
| ·材料 | 第31页 |
| ·试剂 | 第31页 |
| ·仪器 | 第31页 |
| ·方法 | 第31-33页 |
| ·U14 宫颈癌小鼠实体瘤模型建立 | 第31页 |
| ·试验分组和治疗方案 | 第31页 |
| ·免疫组化检测突变型p53 蛋白和p19ARF 表达 | 第31-32页 |
| ·流式细胞术检测Caspase-3 和Caspase-9 表达 | 第32页 |
| ·统计方法 | 第32-33页 |
| ·结果 | 第33-35页 |
| ·免疫组化检测突变型p53 蛋白p19ARF 表达结果 | 第33-34页 |
| ·流式细胞术检测Caspase-3 和Caspase-9 表达结果 | 第34-35页 |
| ·讨论 | 第35-36页 |
| ·免疫组化法检测突变型p53 和p19ARF 蛋白表达 | 第35-36页 |
| ·流式细胞术检测Caspase-3 和Caspase-9 表达 | 第36页 |
| ·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五章 地锦草在体外抗宫颈癌活性研究 | 第37-41页 |
| ·材料 | 第37页 |
| ·试剂 | 第37页 |
| ·仪器 | 第37页 |
| ·方法 | 第37-38页 |
| ·Hela 细胞复苏 | 第37页 |
| ·Hela 细胞传代 | 第37-38页 |
| ·细胞增殖试验(MTT 法) | 第38页 |
| ·Hoechst 染色 | 第3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8-39页 |
| ·MTT 检测结果 | 第38-39页 |
| ·Hoechst 染色结果 | 第39页 |
| ·讨论 | 第39-40页 |
| ·MTT 法 | 第39页 |
| ·Hoechst 染色 | 第39-40页 |
| ·小结 | 第40-41页 |
| 结论 | 第41-42页 |
| 创新点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51页 |
| 附件 | 第51-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作者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