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导言 | 第8页 |
第一章 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义和种类 | 第8-10页 |
第一节 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义 | 第8-9页 |
第二节 金融衍生产品的种类 | 第9-10页 |
一、根据交易场所分类 | 第9页 |
二、根据产品形态分类 | 第9-10页 |
三、根据基础资产分类 | 第10页 |
第二章 金融衍生产品的历史沿革、国际借鉴和《ISDA主协议》文本 | 第10-19页 |
第一节 金融衍生产品的历史沿革 | 第10-13页 |
一、初创期(1972-1986年) | 第10-11页 |
二、艰难期(1987-1989年) | 第11页 |
三、认识期(1990-2001年) | 第11-12页 |
四、发展期(2002-2008年) | 第12-13页 |
五、灾难期(2008年-今) | 第13页 |
第二节 金融衍生产品的国际借鉴 | 第13-16页 |
一、金融衍生产品在英美 | 第13-14页 |
二、金融衍生产品在新加坡和香港 | 第14-16页 |
第三节 金融衍生产品的主要合约文本---《ISDA主协议》文本的发展演变、2002 年《ISDA主协议》的文本结构和最近公布的补充文本情况 | 第16-19页 |
一、《ISDA主协议》的发展演变 | 第16-17页 |
二、《2002年ISDA主协议》的文本结构 | 第17页 |
三、《ISDA主协议》的最新补充文本 | 第17-19页 |
第三章 金融衍生产品的我国的发展和《中国银行间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协议》(《NAFMII主协议》)文本 | 第19-24页 |
第一节 金融衍生产品在我国的发展 | 第19-21页 |
第二节 《中国银行间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协议》(《NAFMII主协议)文本 | 第21-24页 |
一、《NAFMII主协议》的主要特点 | 第21-22页 |
二、《NAFMII主协议》的文本结构 | 第22-24页 |
第四章 结合案例分析金融衍生产品的基础制度和交易风险 | 第24-32页 |
第一节 案情介绍 | 第24-25页 |
第二节 结合案例分析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基础制度 | 第25-28页 |
一、单一协议制度 | 第26-27页 |
二、瑕疵资产制度 | 第27页 |
三、净额结算制度 | 第27-28页 |
第三节 结合案例分析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特征和由此产生的法律风险 | 第28-32页 |
一、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习惯在国内尚未为普遍了解 | 第28-29页 |
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中金融机构的行权模式 | 第29-30页 |
三、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特征使得市场对金融机构产生不信任 | 第30-31页 |
四、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过程的风险 | 第31-32页 |
第五章 关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基础制度在我国适用的加快立法和深化司法实践的建议 | 第32-39页 |
第一节 我国现行的金融法律框架 | 第33-34页 |
第二节 三大基础制度在我国适用的不明确性 | 第34-36页 |
一、单一协议制度在我国适用的不明确性 | 第34页 |
二、瑕疵资产制度在我国适用的不明确性 | 第34-35页 |
三、净额结算制度在我国适用的不明确性 | 第35-36页 |
第三节 三大基础制度被纳入中国金融法律框架内的立法建议 | 第36-37页 |
第四节 关于行政监管部门和司法部门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深化实践的学习建议 | 第37-39页 |
一、对行政监督机关的学习建议 | 第37-38页 |
二、对司法实践部门的学习建议 | 第38-39页 |
结束语-关于立法建议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