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对我国道德建设的启示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导论 | 第8-13页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二、本文主要阐述的问题 | 第9-10页 |
三、和道德相关的几个概念含义的分析界定 | 第10-13页 |
第一章 亚当·斯密及其《道德情操论》 | 第13-19页 |
第一节 亚当·斯密其人 | 第13-15页 |
第二节 “经济人”和“道德人”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看不见的手” | 第16-19页 |
第二章 对《道德情操论》中关于道德形成的逻辑分析 | 第19-28页 |
第一节 同情 | 第19-22页 |
第二节 旁观者 | 第22-23页 |
第三节 合宜论 | 第23-24页 |
第四节 亚当·斯密关于美德的论述 | 第24-28页 |
第三章 《道德情操论》中伦理思想评价 | 第28-33页 |
第一节 亚当·斯密伦理思想的基础 | 第28-31页 |
第二节 亚当·斯密伦理思想的局限性 | 第31-33页 |
第四章 亚当·斯密伦理思想与我国道德建设的结合点 | 第33-38页 |
第一节 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点 | 第33-34页 |
第二节 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点 | 第34-36页 |
第三节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结合点 | 第36-38页 |
第五章 我国的道德建设 | 第38-48页 |
第一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思路 | 第38-39页 |
第二节 消除道德形成的体制障碍 | 第39-42页 |
第三节 发挥政府管理在道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 第42-44页 |
第四节 发挥法制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 第44-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