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导论 | 第12-17页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2-14页 |
二、创新和不足 | 第14-15页 |
三、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一章 理论回顾与分析框架 | 第17-23页 |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7-19页 |
一、群体行为、集体行动、社会运动的概念梳理 | 第17-18页 |
二、群体性事件的因果机制分析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分析框架 | 第19-23页 |
一、理论问题 | 第19-20页 |
二、理论导向的实证研究 | 第20-21页 |
三、论述的结构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的历史沿革 | 第23-28页 |
第一节 历史视野下的群体性事件 | 第23-25页 |
一、群体性事件的三种类型 | 第23页 |
二、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的变迁 | 第23-25页 |
第二节 在社会历史背景下动态认识群体性事件 | 第25-28页 |
一、统一的对抗性政治框架 | 第25页 |
二、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的社会背景 | 第25-26页 |
三、特定时期和条件下的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的现状 | 第28-35页 |
第一节 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 | 第28-31页 |
一、民事刑事及经济纠纷引起的群体性事件 | 第28页 |
二、宗教因素引起的群体性事件 | 第28-29页 |
三、触犯少数民族感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 第29页 |
四、清真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 第29-30页 |
五、历史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特点 | 第31-32页 |
一、较集中在回、藏、维吾尔三个民族 | 第31页 |
二、较集中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员 | 第31页 |
三、主要发生在城市、东部省区和散杂居地区 | 第31-32页 |
四、暴力等极端方式增多 | 第32页 |
第三节 正确认识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的性质 | 第32-35页 |
一、一般意义上的群体性事件 | 第32-33页 |
二、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是体制外、非制度化的行为 | 第33页 |
三、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多为人民内部矛盾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分析 | 第35-47页 |
第一节 意愿的形成:为什么诉诸群体性事件解决问题? | 第35-39页 |
一、经济上的贫困是重要动因 | 第35-36页 |
二、“相对剥夺感”是引发抗争行为的重要意愿 | 第36-38页 |
三、中国社会深刻转型引起抗议意愿 | 第38-39页 |
四、有意愿并不必然导致参与抗争行为 | 第39页 |
第二节 能力的获得:群体性事件何以可能? | 第39-43页 |
一、民族认同和宗教信仰等文化力量的作用 | 第40页 |
二、手机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推动 | 第40-41页 |
三、民族身份和联系纽带的影响 | 第41-42页 |
四、利益、组织和资源的动员 | 第42-43页 |
第三节 替代选择的缺失:为什么没有选择其他方式? | 第43-47页 |
一、中国社会治理体制的限制 | 第43页 |
二、有效利益诉求渠道的缺乏 | 第43-44页 |
三、少数民族群众与政府的非良性互动 | 第44-47页 |
第五章 城市民族工作与群体性事件 | 第47-59页 |
第一节 典型案例 | 第47-49页 |
一、湖南“兰州拉面馆”事件 | 第47-48页 |
二、陕西“四川藏民集体上访”事件 | 第48页 |
三、广东餐馆事件 | 第48-49页 |
第二节 案例分析 | 第49-57页 |
一、城市和少数民族群众“两个不适应” | 第50-52页 |
二、经济利益驱动与趋向集中的民族人口流动 | 第52-55页 |
三、民族认同感的作用 | 第55-57页 |
第三节 城市化的挑战与应对 | 第57-59页 |
第六章 宗教事务管理与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 | 第59-70页 |
第一节 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现状 | 第59-61页 |
一、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国情 | 第59页 |
二、民族地区宗教信仰的特点 | 第59-61页 |
第二节 宗教因素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 第61-65页 |
一、传统条件下的群体性事件 | 第62-63页 |
二、“社会流动”下的少数民族的群体性事件 | 第63-65页 |
第三节 原因分析 | 第65-67页 |
一、利益因素影响 | 第65页 |
二、民族和宗教因素 | 第65-66页 |
三、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问题 | 第66页 |
四、相关部门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不完善因素 | 第66页 |
五、法制和政策滞后因素 | 第66-67页 |
第四节 发挥宗教在促进民族团结中的积极作用 | 第67-70页 |
一、要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 | 第68页 |
二、进一步加强对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 | 第68-69页 |
三、着力解决好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热点问题 | 第69页 |
四、发挥宗教团体和宗教界知名人士的积极作用 | 第69页 |
五、加强宗教管理部门建设 | 第69-70页 |
第七章 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之国际因素 | 第70-78页 |
第一节 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制造的事件 | 第70-71页 |
一、1987年西藏拉萨骚乱事件 | 第70页 |
二、新疆巴仁乡武装暴动事件 | 第70-71页 |
第二节 境外渗透破坏的主要方式 | 第71-76页 |
一、境外民族语广播电视 | 第71页 |
二、境外民族语文读物及音像制品 | 第71-72页 |
三、派遣懂民族语文的人进行渗透活动 | 第72-73页 |
四、非法举办神学班、地下神学学校 | 第73页 |
五、通过非法资助手段进行宗教渗透 | 第73-74页 |
六、民族文字的渗透 | 第74页 |
七、通过合法途径派遣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 | 第74-75页 |
八、境内外敌对势力以经商为名在城市中频繁出没 | 第75页 |
九、利用互联网、手机等现代讯息传播手段进行渗透 | 第75-76页 |
第三节 处理好民族问题必须妥善应对境外敌对势力 | 第76-78页 |
一、实加强对外来势力渗透活动的防范 | 第76页 |
二、发扬民族文化,提升民族凝聚力 | 第76-77页 |
三、重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 第77-78页 |
第八章 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治理机制分析 | 第78-84页 |
第一节 当前治理机制的问题 | 第78-80页 |
一、完善民族政策的工作亟待加强 | 第78页 |
二、对涉及民族因素的问题在认识和处理上存在偏差 | 第78-79页 |
三、基层对民族工作重视不够,许多政策措施落不到实处 | 第79-80页 |
四、民族工作部门建设应进一步加强 | 第80页 |
第二节 国际社会处理民族关系突发事件的有益做法 | 第80-82页 |
一、世界民族问题的主要类型 | 第81页 |
二、国际社会的主要应对之策 | 第81-82页 |
第三节 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治理的新思维 | 第82-84页 |
第九章 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对策研究 | 第84-99页 |
第一节 实现群体性事件的规范化预防 | 第85-89页 |
一、预防积怨与日常抗争 | 第85-86页 |
二、充分发挥民族工作部门的独特作用 | 第86-87页 |
三、大力加强民族理论政策宣传教育 | 第87页 |
四、坚决防范不良信息肆意扩散 | 第87页 |
五、努力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管理工作 | 第87-89页 |
第二节 民族关系预警机制建设 | 第89-93页 |
一、预警管理机制 | 第89-90页 |
二、预警信息机制 | 第90页 |
三、预警咨询决策机制 | 第90-91页 |
四、预警执行机制 | 第91-92页 |
五、预警评估监督机制 | 第92页 |
六、预警保障机制 | 第92-93页 |
七、心理咨询机制 | 第93页 |
第三节 引导多数群体性事件的体制化存在 | 第93-95页 |
一、将处理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纳入法制化轨道 | 第94页 |
二、全面执行党的民族政策 | 第94-95页 |
四、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 | 第95页 |
第四节 形成极端事件的边缘化格局 | 第95-96页 |
一、分类指导、依法处置 | 第95页 |
二、坚决防范和打击各种分裂破坏活动 | 第95-96页 |
三、加强对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 | 第96页 |
第五节 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 | 第96-99页 |
结语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10-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