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族工作论文

中国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及治理机制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导论第12-17页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第12-14页
 二、创新和不足第14-15页
 三、主要研究方法第15-17页
第一章 理论回顾与分析框架第17-23页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第17-19页
  一、群体行为、集体行动、社会运动的概念梳理第17-18页
  二、群体性事件的因果机制分析第18-19页
 第二节 分析框架第19-23页
  一、理论问题第19-20页
  二、理论导向的实证研究第20-21页
  三、论述的结构第21-23页
第二章 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的历史沿革第23-28页
 第一节 历史视野下的群体性事件第23-25页
  一、群体性事件的三种类型第23页
  二、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的变迁第23-25页
 第二节 在社会历史背景下动态认识群体性事件第25-28页
  一、统一的对抗性政治框架第25页
  二、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的社会背景第25-26页
  三、特定时期和条件下的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第26-28页
第三章 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的现状第28-35页
 第一节 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第28-31页
  一、民事刑事及经济纠纷引起的群体性事件第28页
  二、宗教因素引起的群体性事件第28-29页
  三、触犯少数民族感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第29页
  四、清真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第29-30页
  五、历史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第30-31页
 第二节 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特点第31-32页
  一、较集中在回、藏、维吾尔三个民族第31页
  二、较集中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第31页
  三、主要发生在城市、东部省区和散杂居地区第31-32页
  四、暴力等极端方式增多第32页
 第三节 正确认识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的性质第32-35页
  一、一般意义上的群体性事件第32-33页
  二、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是体制外、非制度化的行为第33页
  三、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多为人民内部矛盾第33-35页
第四章 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分析第35-47页
 第一节 意愿的形成:为什么诉诸群体性事件解决问题?第35-39页
  一、经济上的贫困是重要动因第35-36页
  二、“相对剥夺感”是引发抗争行为的重要意愿第36-38页
  三、中国社会深刻转型引起抗议意愿第38-39页
  四、有意愿并不必然导致参与抗争行为第39页
 第二节 能力的获得:群体性事件何以可能?第39-43页
  一、民族认同和宗教信仰等文化力量的作用第40页
  二、手机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推动第40-41页
  三、民族身份和联系纽带的影响第41-42页
  四、利益、组织和资源的动员第42-43页
 第三节 替代选择的缺失:为什么没有选择其他方式?第43-47页
  一、中国社会治理体制的限制第43页
  二、有效利益诉求渠道的缺乏第43-44页
  三、少数民族群众与政府的非良性互动第44-47页
第五章 城市民族工作与群体性事件第47-59页
 第一节 典型案例第47-49页
  一、湖南“兰州拉面馆”事件第47-48页
  二、陕西“四川藏民集体上访”事件第48页
  三、广东餐馆事件第48-49页
 第二节 案例分析第49-57页
  一、城市和少数民族群众“两个不适应”第50-52页
  二、经济利益驱动与趋向集中的民族人口流动第52-55页
  三、民族认同感的作用第55-57页
 第三节 城市化的挑战与应对第57-59页
第六章 宗教事务管理与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第59-70页
 第一节 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现状第59-61页
  一、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国情第59页
  二、民族地区宗教信仰的特点第59-61页
 第二节 宗教因素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第61-65页
  一、传统条件下的群体性事件第62-63页
  二、“社会流动”下的少数民族的群体性事件第63-65页
 第三节 原因分析第65-67页
  一、利益因素影响第65页
  二、民族和宗教因素第65-66页
  三、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问题第66页
  四、相关部门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不完善因素第66页
  五、法制和政策滞后因素第66-67页
 第四节 发挥宗教在促进民族团结中的积极作用第67-70页
  一、要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第68页
  二、进一步加强对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第68-69页
  三、着力解决好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热点问题第69页
  四、发挥宗教团体和宗教界知名人士的积极作用第69页
  五、加强宗教管理部门建设第69-70页
第七章 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之国际因素第70-78页
 第一节 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制造的事件第70-71页
  一、1987年西藏拉萨骚乱事件第70页
  二、新疆巴仁乡武装暴动事件第70-71页
 第二节 境外渗透破坏的主要方式第71-76页
  一、境外民族语广播电视第71页
  二、境外民族语文读物及音像制品第71-72页
  三、派遣懂民族语文的人进行渗透活动第72-73页
  四、非法举办神学班、地下神学学校第73页
  五、通过非法资助手段进行宗教渗透第73-74页
  六、民族文字的渗透第74页
  七、通过合法途径派遣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第74-75页
  八、境内外敌对势力以经商为名在城市中频繁出没第75页
  九、利用互联网、手机等现代讯息传播手段进行渗透第75-76页
 第三节 处理好民族问题必须妥善应对境外敌对势力第76-78页
  一、实加强对外来势力渗透活动的防范第76页
  二、发扬民族文化,提升民族凝聚力第76-77页
  三、重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第77-78页
第八章 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治理机制分析第78-84页
 第一节 当前治理机制的问题第78-80页
  一、完善民族政策的工作亟待加强第78页
  二、对涉及民族因素的问题在认识和处理上存在偏差第78-79页
  三、基层对民族工作重视不够,许多政策措施落不到实处第79-80页
  四、民族工作部门建设应进一步加强第80页
 第二节 国际社会处理民族关系突发事件的有益做法第80-82页
  一、世界民族问题的主要类型第81页
  二、国际社会的主要应对之策第81-82页
 第三节 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治理的新思维第82-84页
第九章 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对策研究第84-99页
 第一节 实现群体性事件的规范化预防第85-89页
  一、预防积怨与日常抗争第85-86页
  二、充分发挥民族工作部门的独特作用第86-87页
  三、大力加强民族理论政策宣传教育第87页
  四、坚决防范不良信息肆意扩散第87页
  五、努力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管理工作第87-89页
 第二节 民族关系预警机制建设第89-93页
  一、预警管理机制第89-90页
  二、预警信息机制第90页
  三、预警咨询决策机制第90-91页
  四、预警执行机制第91-92页
  五、预警评估监督机制第92页
  六、预警保障机制第92-93页
  七、心理咨询机制第93页
 第三节 引导多数群体性事件的体制化存在第93-95页
  一、将处理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纳入法制化轨道第94页
  二、全面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第94-95页
  四、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第95页
 第四节 形成极端事件的边缘化格局第95-96页
  一、分类指导、依法处置第95页
  二、坚决防范和打击各种分裂破坏活动第95-96页
  三、加强对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第96页
 第五节 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第96-99页
结语第99-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1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10-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研究
下一篇:论次贷危机后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