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酌定量刑情节概述 | 第10-20页 |
(一) 酌定量刑情节的定义 | 第10-13页 |
(二) 酌定量刑情节的特征 | 第13-17页 |
1. 内容的非法定性 | 第13-15页 |
2. 表现形式的概括性和不确定性 | 第15-16页 |
3. 相对独立地影响量刑性 | 第16页 |
4. 功能的不确定性 | 第16-17页 |
5. 授权性 | 第17页 |
(三) 酌定量刑情节的地位 | 第17-18页 |
1. 客观地存在着对量刑的影响 | 第17-18页 |
2. 对量刑的影响更具普遍性 | 第18页 |
3. 法定量刑情节的必要补充 | 第18页 |
(四) 酌定量刑情节的种类 | 第18-20页 |
1. 从宽情节和从严情节 | 第18-19页 |
2. 罪前情节、罪中情节和罚后情节 | 第19页 |
3. 反映行为社会危害性的情节和反映行为人人身危险性的情节 | 第19页 |
4. 决定量刑基础的情节和一般的量刑情节 | 第19-20页 |
二、酌定量刑情节的正当性根据 | 第20-28页 |
(一) 酌定量刑情节的实践根据 | 第20-22页 |
1. 是决定宣告刑的根据 | 第21页 |
2. 是变更法定刑的根据 | 第21页 |
3. 是核实犯罪情节的根据 | 第21-22页 |
(二) 酌定量刑情节的理论根据 | 第22-28页 |
1. 彰显了权力分工与制约的意蕴 | 第22-23页 |
2. 有助于提高刑罚预防犯罪的效果 | 第23页 |
3. 是罪刑法定原则相对性的要求 | 第23-26页 |
4. 有利于实现刑罚个别化 | 第26-27页 |
5. 是实现宽严相济政策的必要手段 | 第27-28页 |
三、酌定量刑情节的基本范围 | 第28-41页 |
(一) 划定酌定量刑情节范围的标准 | 第28-29页 |
1. 刑法的价值 | 第28页 |
2. 刑事科学的目的 | 第28-29页 |
3. 刑法的对象 | 第29页 |
(二) 酌定量刑情节的范围 | 第29-34页 |
1. 犯罪动机和目的 | 第30-31页 |
2. 犯罪的手段和方式 | 第31页 |
3. 犯罪的时空环境 | 第31-32页 |
4. 犯罪侵害的对象和危害结果 | 第32页 |
5. 犯罪人的一贯表现 | 第32-33页 |
6. 犯罪后的态度 | 第33-34页 |
(三) 被忽视的酌定量刑情节 | 第34-37页 |
1. 犯罪原因 | 第34-35页 |
2. 犯罪人的类型 | 第35-36页 |
3. 共犯 | 第36-37页 |
(四) 相关争议间题 | 第37-41页 |
1. 关于社会形势 | 第37-38页 |
2. 关于刑事政策 | 第38页 |
3. 关于民愤 | 第38-39页 |
4. 关于预交罚金 | 第39-41页 |
四、酌定量刑情节的适用 | 第41-50页 |
(一) 酌定量刑情节的适用中应遵循的原则 | 第41-48页 |
1. 基础——理性的量刑理念 | 第41-45页 |
2. 具体的适用原则 | 第45-48页 |
(二) 酌定量刑情节的具体适用 | 第48-50页 |
1. 酌定减轻情节的适用 | 第48-49页 |
2. 酌定免除处罚情节的适用 | 第49页 |
3. 酌定从重、从轻处罚情节的适用 | 第49-50页 |
五、我国酌定量刑情节的缺陷与完善 | 第50-60页 |
(一) 我国酌定量刑情节的缺陷 | 第50-54页 |
1. 普遍轻视酌定量刑情节的适用 | 第50-51页 |
2. 对酌定量刑情节的适用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 第51-52页 |
3. 偏重于对酌定从宽处罚情节的适用 | 第52-53页 |
4. 客观化倾向严重 | 第53-54页 |
(二) 我国酌定量刑情节的完善 | 第54-60页 |
1. 完善刑事立法,明确酌定量刑情节的法律地位 | 第54-57页 |
2. 将部分酌定量刑情节法定化 | 第57-58页 |
3. 借助刑事判例,引导酌定量刑情节的合理适用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后记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