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7页 |
·一般生态风险评价与土地开发生态风险评价 | 第10-19页 |
·生态风险评价相关概念与内涵 | 第10-12页 |
·生态风险评价发展历程 | 第12-14页 |
·生态风险评价的原因及特点 | 第14-16页 |
·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与内容 | 第16-18页 |
·生态风险评价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生态风险管理研究 | 第19-20页 |
·生态风险管理定义 | 第19页 |
·土地开发利用生态风险管理定义 | 第19页 |
·生态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生态风险评价与生态风险管理的关系 | 第20页 |
·研究方案 | 第20-27页 |
·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可能的创新与存在的问题 | 第24页 |
·本项目研究的意义 | 第24-27页 |
2 基于3S技术的三峡库区典型消落区地理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 第27-44页 |
·三峡重庆库区消落区概况 | 第27-34页 |
·三峡重庆库区消落区分布格局概况 | 第27-29页 |
·三峡重庆库区消落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 第29-34页 |
·研究区环境现状 | 第34-39页 |
·自然地理状况 | 第35-36页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36-37页 |
·开县消落区概况 | 第37-39页 |
·典型消落区(开县)基础地理信息的收集 | 第39-44页 |
·数据准备 | 第40页 |
·数据处理技术流程 | 第40-44页 |
3 开县消落区生境结构与土地利用模式研究 | 第44-49页 |
·开县消落区土地资源特征 | 第44页 |
·开县消落区土地资源特征及土地开发利用途径 | 第44-49页 |
·开县消落区土地资源特征 | 第44-45页 |
·土地利用开发途径 | 第45-49页 |
4 典型消落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 | 第49-77页 |
·典型消落区土地开发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及框架 | 第49-53页 |
·生态风险分类 | 第49页 |
·模型的提出 | 第49-50页 |
·风险评价框架 | 第50-53页 |
·风险评价单元的划分 | 第53-56页 |
·典型消落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 | 第56-76页 |
·问题形成 | 第56-57页 |
·评价终点 | 第57页 |
·生境类型及风险源分析 | 第57-61页 |
·概念模型 | 第61-64页 |
·暴露-危害分析 | 第64-69页 |
·风险表征 | 第69-76页 |
·小结 | 第76-77页 |
5 库区消落区生态风险管理措施初步探讨 | 第77-86页 |
·库区消落区土地开发利用生态风险管理现状问题 | 第77-78页 |
·消落区保护利用规划滞后 | 第77页 |
·消落区治理、利用和管理的有关条例尚不健全 | 第77页 |
·三峡库区消落区的管理协调难度大 | 第77-78页 |
·技术支撑水平较低 | 第78页 |
·三峡库区消落区土地开发利用的生态风险管理目标 | 第78-79页 |
·保护三峡水库生态环境,建立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 | 第78页 |
·缓解重庆库区人多地少矛盾,促进库区社会经济发展 | 第78-79页 |
·识别可能对生态造成的不良后果,促进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 第79页 |
·确立几种消落区土地合理开发利用的模式 | 第79页 |
·三峡库区消落区土地开发利用的生态风险管理原则 | 第79-80页 |
·保护生态环境原则 | 第79页 |
·因地、因时制宜原则 | 第79页 |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79-80页 |
·库区消落区生态风险管理对策 | 第80-83页 |
·编制消落区科学规划与政策制定程序 | 第80页 |
·尽快建立完善消落区土地利用利用和管理条例 | 第80-81页 |
·强化综合管理 | 第81页 |
·加强消落区研究中的理论、管理和政策创新 | 第81-82页 |
·寻求科技支撑,有选择性的开展消落区土地利用的模式研究 | 第82页 |
·针对消落区不同类型,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做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 第82-83页 |
·加强消落区风险控制、监测,建立预警预报应急系统 | 第83页 |
·开县库区消落区生态风险管理对策 | 第83-86页 |
·消落区Ⅰ<150M | 第83页 |
·消落区Ⅱ150-160M | 第83-84页 |
·消落区Ⅲ160-170M | 第84页 |
·消落区Ⅳ170-175M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3页 |
附: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科研情况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