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概述 | 第9-20页 |
第一节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概念和特点 | 第9-11页 |
一、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概念 | 第9-10页 |
二、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特点 | 第10-11页 |
第二节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建立及发展 | 第11-14页 |
一、股东派生诉讼制度起源于英国 | 第11-12页 |
二、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发展于美国 | 第12-13页 |
三、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在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发展 | 第13页 |
四、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 第13-14页 |
第三节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功能 | 第14-15页 |
一、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事前预防功能 | 第14-15页 |
二、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事后救济功能 | 第15页 |
第四节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法理分析 | 第15-20页 |
一、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实体法基础 | 第15-17页 |
二、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程序法基础 | 第17-20页 |
第二章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与相关诉讼制度之比较研究 | 第20-25页 |
第一节 股东派生诉讼与股东直接诉讼之比较 | 第20-21页 |
一、产生诉讼的原因不同 | 第20页 |
二、诉讼目的不同 | 第20-21页 |
三、提起诉讼的限制条件不同 | 第21页 |
四、诉讼利益的归属不同 | 第21页 |
五、裁判的既判力不同 | 第21页 |
第二节 股东派生诉讼与一般民事诉讼中的代表人诉讼之比较 | 第21-23页 |
一、诉讼目的不同 | 第22页 |
二、原告地位不同 | 第22页 |
三、法律后果不同 | 第22-23页 |
第三节 股东派生诉讼与债权人代位权诉讼之比较 | 第23-25页 |
一、创设目的不同 | 第23页 |
二、原告范围不同 | 第23页 |
三、诉权法理基础不同 | 第23-24页 |
四、法律后果不同 | 第24-25页 |
第三章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在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立法情况 | 第25-33页 |
第一节 当事人 | 第25-29页 |
一、原告股东资格 | 第25-27页 |
二、被告的范围 | 第27页 |
三、公司在股东派生诉讼中的地位 | 第27-28页 |
四、其他股东在派生诉讼中的地位 | 第28-29页 |
第二节 诉前请求程序 | 第29-31页 |
一、美国法 | 第30页 |
二、日本法 | 第30页 |
三、我国台湾地区法 | 第30-31页 |
第三节 诉讼中的和解 | 第31-33页 |
一、美国法 | 第31页 |
二、日本法 | 第31-33页 |
第四章 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构建 | 第33-42页 |
第一节 股东派生诉讼的诉讼主体 | 第33-39页 |
一、股东派生诉讼中的原告 | 第33-35页 |
二、股东派生诉讼中的被告 | 第35页 |
三、公司在股东派生诉讼中的地位 | 第35-38页 |
四、其他股东在派生诉讼中的地位 | 第38-39页 |
第二节 股东派生诉讼的前置程序 | 第39-40页 |
第三节 股东派生诉讼案件的管辖 | 第40-41页 |
第四节 股东派生诉讼的和解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