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驰名商标淡化的法律规制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驰名商标的淡化问题 | 第11-28页 |
第一节 驰名商标淡化的含义 | 第11-17页 |
一、驰名商标 | 第11-13页 |
二、驰名商标淡化 | 第13-17页 |
第二节 驰名商标淡化的表现形式 | 第17-23页 |
一、理论表现形式 | 第17-20页 |
二、实践表现形式 | 第20-23页 |
第三节 驰名商标淡化的法理分析 | 第23-28页 |
一、混淆理论及其不足 | 第23-25页 |
二、联想理论及其不足 | 第25-26页 |
三、淡化理论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我国驰名商标淡化的现行制度及其不足 | 第28-37页 |
第一节 立法现状 | 第28-32页 |
第二节 司法实践 | 第32-33页 |
第三节 存在的不足 | 第33-37页 |
一、理论基础比较模糊 | 第34页 |
二、立法层次较低适用范围较窄 | 第34-35页 |
三、驰名商标淡化的概念和性质界定不清 | 第35页 |
四、实践表现形式及其认定标准不明确 | 第35页 |
五、未建立防御商标和联合商标制度 | 第35-36页 |
六、法律救济方式不足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法律制度的完善对策 | 第37-47页 |
第一节 完善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法理基础 | 第37-38页 |
第二节 确定统一的驰名商标反淡化立法模式 | 第38-40页 |
第三节 法律层面的具体建议 | 第40-47页 |
一、明确驰名商标淡化的概念和表现形式 | 第41-42页 |
二、确定驰名商标淡化行为的认定标准 | 第42-43页 |
三、完善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法律救济方式 | 第43-44页 |
四、建立防御商标和联合商标制度 | 第44-45页 |
五、规定驰名商标淡化侵权的违法性阻却事由 | 第45-47页 |
结束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