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吴山三妇评点《牡丹亭》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绪论 | 第6-10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6-8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8-9页 |
第三节 创新点 | 第9-10页 |
第一章 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概况 | 第10-13页 |
第一节 吴吴山及其三妇概况 | 第10-11页 |
第二节 三妇本《牡丹亭》诞生的背景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吴吴山三妇评点《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 第13-32页 |
第一节 评论《牡丹亭》的表演艺术特色 | 第13-18页 |
一、 关目 | 第13-15页 |
二、 角色 | 第15-16页 |
三、 舞台 | 第16-17页 |
四、 砌末 | 第17-18页 |
第二节 评论《牡丹亭》的文学艺术特色 | 第18-25页 |
一、 情景 | 第18-19页 |
二、 文辞 | 第19-20页 |
三、 心理 | 第20-22页 |
四、 详略 | 第22-23页 |
五、 索隐 | 第23页 |
六、 点校 | 第23-25页 |
第三节 评论《牡丹亭》的人物形象特色 | 第25-32页 |
一、 杜丽娘 | 第25-27页 |
二、 柳梦梅 | 第27-29页 |
三、 其他角色 | 第29-32页 |
第三章 吴吴山三妇评点《牡丹亭》的思想内涵 | 第32-43页 |
第一节 评论《牡丹亭》的情感特色 | 第32-39页 |
一、 痴情 | 第32-36页 |
二、 梦情 | 第36-38页 |
三、 无情 | 第38-39页 |
第二节 评论《牡丹亭》反映的社会问题 | 第39-43页 |
一、 女性问题 | 第39-41页 |
二、 男性问题 | 第41-43页 |
结语 《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的特点及影响 | 第43-45页 |
一、 特点 | 第43-44页 |
二、 影响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