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地方农业经济论文

欠发达地区农民主体弱化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以安徽为例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导论第10-17页
 一、研究价值第10-11页
  (一) 理论价值第10页
  (二) 实际应用价值第10-11页
 二、文献综述第11-14页
  (一) 关于新农村建设主体的研究现状第11-13页
  (二)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产生影响的研究第13-14页
 三、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创新点与方法第14-17页
  (一) 研究思路第14-15页
  (二) 主要内容第15-16页
  (三) 可能产生的创新点第16页
  (四) 研究方法第16-17页
第二章 农民主体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17-26页
 一、农民主体素质评价指标的选取第17-20页
  (一) 新型农民提法的启示第17-18页
  (二) 具体指标的选取及含义第18-20页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第20-26页
  (一) 主成分分析法简介第20-21页
  (二) 分析过程第21-26页
第三章 欠发达地区农民主体弱化的实证分析第26-35页
 一、31个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农民主体素质的总体分析—定量分析第26-29页
  (一) 函数求解第26-28页
  (二) 全国各地区的分类分析第28-29页
 二、农民主体弱化的细化分析—定性分析第29-35页
  (一) 农民主体的经常性存量状况第30页
  (二) 农民主体的素质状况第30-33页
  (三) 农民主体的后续力量状况第33-35页
第四章 欠发达地区农民主体弱化的深层次原因—以安徽为例第35-48页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严重性——分析原因的基础第35-38页
  (一) 二元经济结构的度量指标第35-37页
  (二) 安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严重性第37-38页
 二、具体原因第38-48页
  (一) 城乡居民收入和务工务农收入的相对变化第38-41页
  (二) 城乡公共品供给的差距第41-44页
  (三) 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建立的滞后第44-45页
  (四) 支持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有效机制缺乏第45-48页
第五章 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民主体弱化的对策建议第48-57页
 一、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机制第48-51页
  (一) 统筹城乡就业的核心点:建立公平合理的相应制度第49页
  (二) 统筹城乡就业的切入点:建立城乡有效衔接的产业链条第49-50页
  (三) 统筹城乡就业的发展方向:合理引进非农资本和培养职业农民第50-51页
 二、奠定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基础第51-54页
  (一) 加强法律保障,明晰土地产权第51页
  (二) 组织好新村建设和土地整理,借势促进土地流转第51-52页
  (三) 做好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的工作第52-53页
  (四) 做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第53-54页
  (五) 协调好进入农村经营的非农人员与村组、农户间的关系第54页
 三、完善支持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有效机制第54-57页
  (一) 建立倾斜于“三农”的资金分配制度第55页
  (二)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提高“三农”承接“反哺、支持”的能力第55-57页
结束语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1页
致谢第61-6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渔化子村”到“金陵首富村”的嬗变--武家嘴村集体经济调查报告
下一篇:产业转移背景下中部农村劳动力流动格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