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7页 |
一、研究价值 | 第10-11页 |
(一) 理论价值 | 第10页 |
(二) 实际应用价值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一) 关于新农村建设主体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二)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产生影响的研究 | 第13-14页 |
三、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创新点与方法 | 第14-17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二) 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三) 可能产生的创新点 | 第16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农民主体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7-26页 |
一、农民主体素质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17-20页 |
(一) 新型农民提法的启示 | 第17-18页 |
(二) 具体指标的选取及含义 | 第18-20页 |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0-26页 |
(一) 主成分分析法简介 | 第20-21页 |
(二) 分析过程 | 第21-26页 |
第三章 欠发达地区农民主体弱化的实证分析 | 第26-35页 |
一、31个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农民主体素质的总体分析—定量分析 | 第26-29页 |
(一) 函数求解 | 第26-28页 |
(二) 全国各地区的分类分析 | 第28-29页 |
二、农民主体弱化的细化分析—定性分析 | 第29-35页 |
(一) 农民主体的经常性存量状况 | 第30页 |
(二) 农民主体的素质状况 | 第30-33页 |
(三) 农民主体的后续力量状况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欠发达地区农民主体弱化的深层次原因—以安徽为例 | 第35-48页 |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严重性——分析原因的基础 | 第35-38页 |
(一) 二元经济结构的度量指标 | 第35-37页 |
(二) 安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严重性 | 第37-38页 |
二、具体原因 | 第38-48页 |
(一) 城乡居民收入和务工务农收入的相对变化 | 第38-41页 |
(二) 城乡公共品供给的差距 | 第41-44页 |
(三) 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建立的滞后 | 第44-45页 |
(四) 支持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有效机制缺乏 | 第45-48页 |
第五章 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民主体弱化的对策建议 | 第48-57页 |
一、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机制 | 第48-51页 |
(一) 统筹城乡就业的核心点:建立公平合理的相应制度 | 第49页 |
(二) 统筹城乡就业的切入点:建立城乡有效衔接的产业链条 | 第49-50页 |
(三) 统筹城乡就业的发展方向:合理引进非农资本和培养职业农民 | 第50-51页 |
二、奠定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基础 | 第51-54页 |
(一) 加强法律保障,明晰土地产权 | 第51页 |
(二) 组织好新村建设和土地整理,借势促进土地流转 | 第51-52页 |
(三) 做好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的工作 | 第52-53页 |
(四) 做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 | 第53-54页 |
(五) 协调好进入农村经营的非农人员与村组、农户间的关系 | 第54页 |
三、完善支持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有效机制 | 第54-57页 |
(一) 建立倾斜于“三农”的资金分配制度 | 第55页 |
(二)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提高“三农”承接“反哺、支持”的能力 | 第55-57页 |
结束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