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自燃煤层小煤柱掘进煤炭自燃防治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引言 | 第14-15页 |
| 1 绪论 | 第15-22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 ·沿空掘进概述 | 第15-16页 |
| ·煤炭自然发火机理概论 | 第16-17页 |
| ·沿空掘进煤炭自燃影响因素 | 第17-19页 |
| ·沿空掘进煤自燃发火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0-22页 |
| 2 煤的结构特征与低温氧化研究 | 第22-34页 |
| ·煤样的工业分析 | 第22页 |
| ·煤的物理结构分析 | 第22-27页 |
| ·煤的表面结构概述 | 第22-23页 |
| ·煤的孔隙结构与低温氧化的关系 | 第23-27页 |
| ·煤的低温氧化特性分析 | 第27-32页 |
| ·煤对氧气的吸附特性 | 第27页 |
| ·煤的物理吸附氧实验 | 第27-31页 |
| ·煤的吸氧量与低温氧化的关系 | 第31-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3 沿空掘进煤炭自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44页 |
| ·沿空煤柱破裂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35页 |
| ·沿空煤柱的升温条件 | 第35-40页 |
| ·松散煤体的放热量 | 第35-36页 |
| ·松散煤体中的热量传递方程 | 第36-40页 |
| ·温度对煤炭自燃的影响 | 第40页 |
| ·漏风强度对热量积聚过程的影响 | 第40-41页 |
| ·氧浓度对煤炭自热的影响 | 第41页 |
| ·空隙率对煤炭自热的影响 | 第41-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4 沿空掘进煤炭自燃数值模拟分析 | 第44-52页 |
| ·初始条件 | 第44页 |
| ·建立数学模型 | 第44-45页 |
| ·计算区域 | 第45-47页 |
| ·数值模拟程序框图 | 第47-48页 |
|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5 沿空掘进煤炭自燃现场试验研究 | 第52-68页 |
| ·现场试验概况 | 第52-53页 |
| ·煤柱测温预报自燃发火 | 第53-61页 |
| ·钻孔及封孔施工方案 | 第53-54页 |
| ·测温系统的选择 | 第54-55页 |
| ·热电偶测温探头的布置 | 第55-57页 |
| ·煤柱温度测定结果分析 | 第57-61页 |
| ·1017采空区周围巷道位能测定分析 | 第61-66页 |
| ·测定仪器 | 第61页 |
| ·测点路线及主要计算公式 | 第61-64页 |
| ·测点的布置及测定结果 | 第64-65页 |
| ·位能测定结果分析 | 第65-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 6 沿空掘进煤炭自燃防治技术研究 | 第68-76页 |
| ·煤自燃防火技术概况 | 第68-69页 |
| ·沿空巷道煤自燃发火危险区域预测 | 第69-71页 |
| ·沿空巷道煤自然区域 | 第69-71页 |
| ·沿空巷道自然发火判定依据 | 第71页 |
| ·防止漏风和煤柱温度实时监测 | 第71-72页 |
| ·加强重点区域管理 | 第72-75页 |
| ·局部喷浆 | 第72-73页 |
| ·局部注凝胶灭火 | 第73-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6-80页 |
| ·结论 | 第76-78页 |
| ·展望 | 第78-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 致谢 | 第84-86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