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采动影响下底板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1 绪论 | 第14-21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底板变形破坏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底板巷道变形破坏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巷道围岩控制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2 底板破坏及巷道变形特征分析 | 第21-34页 |
·底板采动应力计算 | 第21-25页 |
·一般计算法则 | 第21-23页 |
·底板巷道采动应力计算 | 第23-25页 |
·底板破坏深度 | 第25-29页 |
·基于Hoek-Brown强度理论求解 | 第25-27页 |
·基于统一强度理论求解 | 第27-29页 |
·巷道围岩塑性区分布 | 第29-31页 |
·基本方程 | 第29-30页 |
·塑性区半径求解 | 第30-31页 |
·底板巷道围岩破坏机理分析 | 第31-33页 |
·巷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 | 第31-32页 |
·底板巷道变形失稳分析 | 第32页 |
·底板巷道围岩控制途径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3 两次采动影响下底板巷道围岩稳定性数值分析 | 第34-55页 |
·FLAC~((3D))简介 | 第34-37页 |
·FLAC~((3D))基本原理 | 第34-36页 |
·本构模型的建立 | 第36-37页 |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7-40页 |
·工程概况 | 第37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37-39页 |
·岩石力学参数选取 | 第39-40页 |
·数值计算方案 | 第40页 |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第40-53页 |
·底板巷道开掘支护后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41-43页 |
·一次采动下底板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43-48页 |
·二次采动下底板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48-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4 工程实践 | 第55-77页 |
·工程地质条件 | 第55-56页 |
·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56-61页 |
·顶板结构强度指标 | 第57-58页 |
·底板结构强度指标 | 第58-59页 |
·两帮结构强度指标 | 第59-60页 |
·底板巷道稳定性程度 | 第60-61页 |
·巷道加固支护方案 | 第61-65页 |
·巷道初始支护形式 | 第61页 |
·巷道加固方案 | 第61-65页 |
·观测方案 | 第65-67页 |
·观测内容 | 第65页 |
·观测断面布置 | 第65-66页 |
·观测方法 | 第66-67页 |
·一次采动下底板巷道围岩变形规律 | 第67-72页 |
·北六运输大巷围岩变形规律 | 第67-69页 |
·北六乘人车场围岩变形规律 | 第69-72页 |
·二次采动下底板巷道围岩变形规律 | 第72-76页 |
·北六运输大巷围岩变形规律 | 第72-75页 |
·北六乘人车场围岩变形规律 | 第75-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5 主要结论与不足之处 | 第77-79页 |
·主要结论 | 第77-78页 |
·不足之处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