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研究目标 | 第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2 关角隧道运营期中突发事件的内涵、类型与特点 | 第14-19页 |
·突发事件的概述 | 第14-15页 |
·突发事件的界定 | 第14页 |
·突发事件的分类 | 第14页 |
·突发事件的分级 | 第14-15页 |
·应对突发事件的原则 | 第15页 |
·关角隧道运营期中突发事件的概述 | 第15-19页 |
·关角隧道运营期中突发事件的类型 | 第16-17页 |
·关角隧道运营期中突发事件的特点 | 第17-19页 |
3 关角隧道运营期中突发事件风险评估理论 | 第19-32页 |
·突发事件风险评估的概述 | 第19-20页 |
·风险评估的定义 | 第19页 |
·突发事件风险评估的流程 | 第19页 |
·突发事件风险评估的原则 | 第19-20页 |
·关角隧道运营期中风险源的分析 | 第20-23页 |
·关角隧道运营期中对突发事件风险承受与控制能力分析 | 第23-24页 |
·关角隧道运营期中对突发事件风险承受能力分析 | 第23-24页 |
·关角隧道运营期中对突发事件风险控制能力分析 | 第24页 |
·关角隧道运营期中突发事件风险评估研究 | 第24-32页 |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分级标准 | 第24-26页 |
·关角隧道运营期中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 | 第26-32页 |
4 关角隧道运营期中突发事件应急准备体系研究 | 第32-37页 |
·应急准备体系的概述 | 第32-33页 |
·应急准备的含义 | 第32页 |
·应急准备体系的含义和内容 | 第32-33页 |
·关角隧道运营期中突发事件应急准备体系 | 第33-37页 |
·关角隧道运营期中突发事件应急准备体系应具有的特点 | 第33-34页 |
·关角隧道运营期中突发事件应急准备体系的构建 | 第34页 |
·关角隧道运营期中突发事件应急准备体系构成分析 | 第34-35页 |
·关角隧道运营期中突发事件应急准备体系的运行机制 | 第35-37页 |
5 关角隧道运营期中应急预案系统研究 | 第37-54页 |
·应急预案系统的概述 | 第37-38页 |
·应急预案的含义 | 第37页 |
·应急预案系统的含义和内容 | 第37-38页 |
·关角隧道运营期中应急预案系统综合分析 | 第38-48页 |
·应急预案系统基本结构的分析 | 第38-39页 |
·应急组织机构系统 | 第39-40页 |
·预防与预警系统 | 第40-42页 |
·应急预案体系 | 第42-43页 |
·资源保障系统 | 第43-45页 |
·信息管理系统 | 第45-46页 |
·应急预案系统的运行 | 第46-48页 |
·关角隧道运营期中应急预案评价研究 | 第48-53页 |
·关角隧道运营期中应急预案系统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48页 |
·关角隧道运营期中应急预案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8-52页 |
·基于AHP法的应急预案指标权重分析 | 第52页 |
·基于STEPS软件的关键指标的模拟与评价 | 第52-53页 |
·关角隧道运营期中应急预案修正 | 第53-54页 |
6 实证分析 | 第54-73页 |
·工程概况 | 第54页 |
·关角隧道运营期中应急预案指标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54-55页 |
·评估数据的获取 | 第54-55页 |
·评估数据的处理 | 第55页 |
·关角隧道运营期中应急预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5页 |
·基于AHP法的关角隧道运营期中应急预案指标权重及关键指标分析 | 第55-58页 |
·基于AHP法的应急预案指标权重分析 | 第55-58页 |
·关键指标分析 | 第58页 |
·基于steps软件的关键指标—人员疏散救援方案设计的模拟评估 | 第58-73页 |
·关角隧道人员疏散救援方案设计 | 第58-61页 |
·关角隧道安全疏散准则 | 第61-64页 |
·基于STEPS软件的“定点”人员疏散仿真模拟计算与分析 | 第64-72页 |
·基于steps软件的人员疏散救援方案模拟的方案可行性评价 | 第72-73页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研究结论 | 第73页 |
·研究展望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附录A 关角隧道运营期中应急预案评价指标征询调查问卷 | 第78-82页 |
附录B 关角隧道运营期中应急预案评价指标权重获取调查问卷 | 第82-84页 |
附图 | 第84-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