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绪论 | 第9-12页 |
| 1.论题缘起 | 第9-10页 |
| 2.学术史的回顾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科技创新需要特定的文化环境 | 第12-22页 |
| ·科技创新是特定文化环境的产物 | 第12-15页 |
| ·科学在特定文化环境中方能生存 | 第12-13页 |
| ·科技创新在特定人文环境中产生 | 第13-15页 |
| ·科技创新是两种文化传统汇流的结果 | 第15-17页 |
| ·两种文化传统的分离导致古代科技发展缓慢 | 第15-16页 |
| ·两种文化传统的汇流促进近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 第16-17页 |
| ·科技创新需要理性与自由精神来支撑 | 第17-22页 |
| ·古希腊文化中的理性与自由精神 | 第17-19页 |
| ·基督教文化中的理性与自由精神 | 第19页 |
| ·近代西方文化中的理性与自由精神 | 第19-22页 |
| 第二章 我国科技创新不足根源于传统文化的缺陷 | 第22-35页 |
| ·科学精神缺失的历史性考察 | 第22-28页 |
|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 | 第22-24页 |
|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科学精神 | 第24-26页 |
|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的是科学知识而不是科学精神 | 第26-28页 |
| ·人文精神缺失的历史性考察 | 第28-30页 |
| ·明清之际,中国封建专制思想的加强 | 第28页 |
| ·学习西方过程中的价值取向 | 第28-30页 |
| ·中日两国西学东渐不同结果的文化分析 | 第30-32页 |
| ·重义理轻艺事的传统观念 | 第30-31页 |
| ·重实用轻原理的传统观念 | 第31-32页 |
|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必要性 | 第32-35页 |
|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对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 | 第32-33页 |
|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指引着创新人才的方向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创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先进文化 | 第35-49页 |
| ·文化创新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根基 | 第35-38页 |
| ·文化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 第35页 |
| ·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因子 | 第35-38页 |
| ·文化创新呼唤制度创新 | 第38-39页 |
| ·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的现代化是制度创新的保障 | 第38页 |
| ·改造传统的价值观是制度创新的前提 | 第38-39页 |
| ·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是文化创新的应有之义 | 第39-42页 |
| ·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 第40-41页 |
| ·哲学社会科学可以提高人的人文素养 | 第41页 |
| ·哲学社会科学可以提高社会文化的批判精神和勇气 | 第41-42页 |
| ·教育创新是文化创新的关键 | 第42-49页 |
| ·对我国当代大学文化的考察 | 第42-44页 |
| ·构建蕴含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大学精神 | 第44-46页 |
| ·融合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构建批判精神的大学文化 | 第46-47页 |
| ·融合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培植复合生态系统的大学文化 | 第47-49页 |
| 结论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