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言 | 第11-14页 |
一、研究动因 | 第11-12页 |
二、现有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三、本文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3页 |
四、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劳动者损害赔偿责任概述 | 第14-26页 |
第一节 劳动者范围的立法构造 | 第14-16页 |
一、劳动者的内涵空白 | 第14-15页 |
二、强势群体被纳入劳动者范围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劳动者损害赔偿责任的义务根源 | 第16-21页 |
一、法定义务 | 第16-18页 |
二、约定义务 | 第18-20页 |
三、附随义务 | 第20-21页 |
第三节 劳动者赔偿责任的价值功能 | 第21-26页 |
一、与刑事责任实现功能衔接 | 第21-23页 |
二、弥补其他民事责任的适用短板 | 第23-26页 |
第二章 劳动者损害赔偿责任的现状 | 第26-42页 |
第一节 社会法中劳动者赔偿责任“弱化” | 第26-33页 |
一、违法赔偿责任的类型狭小 | 第26-29页 |
二、违约赔偿责任的类型受限 | 第29-30页 |
三、赔偿责任实现难度增大 | 第30-33页 |
第二节 民法商法中劳动者赔偿责任“强化” | 第33-37页 |
一、劳动者赔偿责任的依据增多 | 第33-35页 |
二、劳动者赔偿责任的类型扩大 | 第35-37页 |
第三节 裁判模式和依据的不确定性 | 第37-42页 |
一、程序启动随意 | 第37-38页 |
二、实体法适用不确定 | 第38-39页 |
三、赔偿标准难觅依据 | 第39-42页 |
第三章 劳动者损害赔偿责任的症结透视 | 第42-52页 |
第一节 弱势假定:劳动者的界定未能分层 | 第42-47页 |
一、“抽象人”假说与“具体人”假说 | 第42-43页 |
二、“内涵界定”与“外延界定” | 第43-45页 |
三、劳动者立法界定模式选择的成因 | 第45-47页 |
第二节 理念差异:劳动者赔偿责任“强”、“弱”分化 | 第47-49页 |
一、倾斜保护理念造就赔偿责任的“弱化” | 第47-48页 |
二、平等保护理念造就赔偿责任的“强化” | 第48-49页 |
第三节 立法空白:劳动者赔偿责任不确定之因 | 第49-52页 |
一、劳动者赔偿责任少人研究使得立法储备不足 | 第49-50页 |
二、部门立法使得劳动者赔偿责任缺少规范 | 第50-52页 |
第四章 劳动者损害赔偿责任的域外考察 | 第52-61页 |
第一节 域外劳动者界定的比较研究 | 第52-56页 |
一、国际上劳动者界定之比较 | 第52-54页 |
二、港澳台三地劳动者界定之比较 | 第54-56页 |
三、制度启示 | 第56页 |
第二节 域外劳动者损害赔偿的比较研究 | 第56-61页 |
一、国际上损害赔偿立法之比较 | 第56-59页 |
二、制度启示 | 第59-61页 |
第五章 劳动者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途径 | 第61-72页 |
第一节 依“从属性”标准去除强势劳动者 | 第61-63页 |
一、“从属性”标准概述 | 第61页 |
二、“去强势化”的必要性 | 第61-62页 |
三、“去强势化”的具体路径 | 第62-63页 |
第二节 规范具体损害赔偿事宜 | 第63-72页 |
一、确定损害赔偿责任的一般条款 | 第63-66页 |
二、依据损害赔偿类型确定归责原则 | 第66-68页 |
三、确定损害赔偿标准 | 第68-70页 |
四、明确损害赔偿纠纷的案型 | 第70-72页 |
结语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后记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