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前言 | 第15-31页 |
第一节 研究动机 | 第15-18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材料 | 第18页 |
第三节 国内外与本论文有关的研究情况、重要参考文献简评 | 第18-31页 |
一、专著 | 第19-21页 |
二、学位论文 | 第21-23页 |
三、期刊论文 | 第23-31页 |
第一章 毛奇龄易学建构的背景 | 第31-51页 |
第一节 清代易学兴盛的原因 | 第31-40页 |
一、官方对易学的提倡 | 第31-34页 |
二、对明末心学末流的反思 | 第34-36页 |
三、通经致用学风的转变 | 第36-38页 |
四、崇古复古风气的盛行 | 第38-40页 |
第二节 清代易学的流派与特点 | 第40-51页 |
一、清代易学的流派 | 第40-41页 |
二、清代易学的特点 | 第41-51页 |
第二章 毛奇龄的生平、著作及易学渊源 | 第51-68页 |
第一节 毛奇龄的生平简介 | 第51-54页 |
第二节 毛奇龄的易学著作 | 第54-58页 |
第三节 毛奇龄的易学渊源 | 第58-68页 |
一、源于家学 | 第58页 |
二、前人学说对毛奇龄易学的影响 | 第58-68页 |
第三章 毛奇龄的易学观 | 第68-98页 |
第一节 推易明而筮法见 | 第68-74页 |
一、《周易》本占筮之书 | 第69-72页 |
二、推易明而筮法见 | 第72-74页 |
第二节 "五易"说 | 第74-83页 |
一、世人所知的"二易" | 第75-78页 |
二、毛奇龄自创的"三易" | 第78-83页 |
第三节 "推易"说 | 第83-98页 |
一、推易的定义 | 第84-87页 |
二、推易说的条例辨析 | 第87-98页 |
第四章 毛奇龄的解易方法 | 第98-141页 |
第一节 以演易系辞解易 | 第100-120页 |
一、以八纯卦名、义、象、方位解易 | 第101-108页 |
二、以六爻位关系、变化解易 | 第108-117页 |
三、以时、气、数解易 | 第117-120页 |
第二节 以经解易 | 第120-130页 |
一、引《尚书》解易 | 第120-122页 |
二、引《诗经》解易 | 第122-124页 |
三、引《春秋》解易 | 第124-125页 |
四、引《礼经》解易 | 第125-128页 |
五、引《四书》、《尔雅》解易 | 第128-130页 |
第三节 以史证易 | 第130-141页 |
一、以史作为《周易》经文经意的补充 | 第133-135页 |
二、考辨史书中《周易》原文 | 第135-138页 |
三、以史证《周易》中的历史人物、事件 | 第138-139页 |
四、凸显史书中的筮例 | 第139-141页 |
第五章 毛奇龄对图书之学的考证 | 第141-186页 |
第一节 批判邵雍《先天图》 | 第141-146页 |
第二节 考辨《河图》、《洛书》 | 第146-164页 |
一、《河图》、《洛书》为简册、书籍一类 | 第151-153页 |
二、《河图》、《洛书》内容不确定,证明其非古书 | 第153-156页 |
三、今之《河图》应为《大衍图》 | 第156-160页 |
四、今之《洛书》应称为"太乙九宫法" | 第160-164页 |
第三节 考证《太极图》 | 第164-186页 |
一、《太极图》来自于道教 | 第168-180页 |
二、《太极图》来源于佛教 | 第180-186页 |
第六章 毛奇龄易学对清初学者的影响 | 第186-207页 |
第一节 毛奇龄易学对朱彝尊《太极图授受考》的影响 | 第186-187页 |
第二节 毛奇龄易学与胡渭《易图明辨》的相互引发 | 第187-199页 |
一、唯《易》则无所用图书 | 第188-194页 |
二、辨先天诸易图 | 第194-199页 |
第三节 李塨的《周易传注》对毛奇龄易学的发挥 | 第199-207页 |
结语 | 第207-212页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212-220页 |
致谢 | 第220-22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22-22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