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含碳流体原位探测装置原理模型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1 绪论 | 第10-14页 |
| ·深海含碳流体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论文的选题 | 第11-14页 |
| ·拟研制的传感器 | 第11-12页 |
| ·模型的提出 | 第12-14页 |
| 2 深海流体简介 | 第14-18页 |
| ·深海热液 | 第14-16页 |
| ·海底热液的地质背景 | 第14-15页 |
| ·深海热液活动的成因 | 第15页 |
| ·我国的海底热液活动研究历史 | 第15页 |
| ·热液矿床成矿模式 | 第15-16页 |
| ·热液喷口的贡献 | 第16页 |
| ·深海冷泉 | 第16-18页 |
| 3 深海含碳流体中甲烷、二氧化碳的成因 | 第18-21页 |
| ·甲烷的成因 | 第18-19页 |
| ·微生物成因 | 第18页 |
| ·热成因 | 第18页 |
| ·混合成因 | 第18页 |
| ·火山喷发成因 | 第18-19页 |
| ·二氧化碳的成因 | 第19-21页 |
| ·二氧化碳的无机成因 | 第19-20页 |
| ·二氧化碳的有机成因 | 第20-21页 |
| 4 探测深海含碳流体含量的意义 | 第21-31页 |
| ·研究深海热液硫化物的需要 | 第21-22页 |
| ·理论基础问题 | 第21-22页 |
| ·研究冷泉自生碳酸盐和微生物作用相关性的需要 | 第22-23页 |
| ·研究深海甲烷、二氧化碳对全球气候影响的需要 | 第23-24页 |
| ·深海油气资源勘探的需要 | 第24-27页 |
| ·深海油气资源勘探的紧迫性 | 第24-25页 |
| ·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 | 第25-26页 |
| ·我国的天然气水合物研究 | 第26页 |
| ·油气异常 | 第26-27页 |
| ·油气化探 | 第27页 |
| ·研究深海流体生态系统的需要 | 第27-29页 |
| ·深海热液喷口处的生态系统 | 第27-28页 |
| ·冷泉生态系统 | 第28-29页 |
| ·从流体生态系统引出的问题 | 第29页 |
| ·小结 | 第29-31页 |
| 5 国内外现有探测方法 | 第31-36页 |
| ·现有原位探测方法 | 第31-32页 |
| ·甲烷原位探测(K-METS) | 第31-32页 |
| ·国内外甲烷、二氧化碳气体探测方法 | 第32-33页 |
| ·国内外甲烷、二氧化碳气体探测方法 | 第32-33页 |
| ·红外方法优点 | 第33页 |
| ·多组分气体分析仪 | 第33-34页 |
| ·武汉四方光电红外气体分析仪 | 第34-36页 |
| 6 红外探测原理 | 第36-39页 |
| ·红外吸收原理 | 第36页 |
| ·红外光谱 | 第36页 |
| ·产生红外吸收的条件 | 第36页 |
| ·甲烷、二氧化碳的红外特征吸收 | 第36-38页 |
| ·红外探测原理 | 第38-39页 |
| 7 本文设计的原理模型 | 第39-49页 |
| ·曾拟定的方案介绍 | 第39-41页 |
| ·方案一 | 第39-40页 |
| ·方案二 | 第40-41页 |
| ·模型的提出 | 第41-49页 |
| ·减压模型的设计 | 第41-42页 |
| ·物理减压原理 | 第42页 |
| ·甲烷、二氧化碳溶解度曲线随温度压强的变化 | 第42-46页 |
| ·红外探测关键部分的设计 | 第46-47页 |
| ·模型中需解决的若干细节问题 | 第47-49页 |
| 结论 | 第49-50页 |
| 结论 | 第49页 |
| 不足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作者简介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