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生防木霉菌株的筛选 | 第12-2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14页 |
1.1 木霉菌的分离 | 第12页 |
1.2 生防木霉菌株的筛选 | 第12-13页 |
1.3 优势木霉菌生物活性的测定 | 第13-1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4-18页 |
2.1 木霉菌的分离 | 第14页 |
2.2 木霉菌的筛选结果 | 第14-16页 |
2.3 优势生防木霉菌生物活性测定结果 | 第16-18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18-20页 |
3.1 番茄灰霉病可以通过木霉菌进行防治 | 第18页 |
3.2 需要加强影响木霉菌防效因素的研究 | 第18-19页 |
3.3 多菌株复合使用是提高防效的理想途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木霉菌发酵及萌发条件的研究 | 第20-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1.1 最佳发酵培养基的筛选 | 第20-21页 |
1.2 木霉菌孢子萌发条件的研究 | 第21-2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2-33页 |
2.1 不同培养条件对木霉菌丝生长及产孢影响 | 第22-29页 |
2.2 不同培养条件对BTC21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29-33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3-35页 |
3.1 生防木霉菌生长及产孢需要的营养条件不同 | 第33页 |
3.2 木霉菌产孢和菌丝体的形成最佳培养条件明显不同 | 第33页 |
3.3 木霉菌孢子萌发受多种复合因子影响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木霉菌防治番茄灰霉病机制的研究 | 第35-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40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35页 |
1.2 竞争作用 | 第35页 |
1.3 重寄生能力 | 第35页 |
1.4 抗生素的产生 | 第35-36页 |
1.5 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测定 | 第36-37页 |
1.6 几丁质酶活性的测定 | 第37页 |
1.7 木霉菌发酵液对灰霉菌菌丝的降解作用 | 第37-38页 |
1.8 木霉发酵液对灰霉菌PMG酶的影响 | 第38页 |
1.9 木霉菌对番茄防御酶系的影响 | 第38-4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7页 |
2.1 竞争作用 | 第40页 |
2.2 重寄生能力 | 第40-43页 |
2.3 抗生素的测定 | 第43页 |
2.4 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测定 | 第43页 |
2.5 几丁质酶活性测定 | 第43-44页 |
2.6 木霉菌发酵液对灰霉菌菌丝降解作用 | 第44页 |
2.7 木霉菌发酵液对灰霉菌PMG活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2.8 木霉菌对植株防御酶系活性的影响 | 第45-47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7-49页 |
3.1 木霉菌防治番茄灰霉病的机制具有明显的多重性 | 第47页 |
3.2 霉菌的重寄生作用可能与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有关 | 第47-48页 |
3.3 木霉菌可产生灰霉菌致病因子的抑制性物质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叶面环境对木霉菌效果的影响 | 第49-6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1页 |
1.1 KH_2PO_4对叶面木霉菌抑菌效果的影响 | 第49页 |
1.2 叶面温度对木霉菌抑菌效果的影响 | 第49-50页 |
1.3 叶表湿度对木霉菌抑菌效果的影响 | 第50页 |
1.4 药剂对木霉菌生长及防治的影响 | 第50-5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62页 |
2.1 不同KH_2PO_4对木霉菌防效的影响 | 第51-53页 |
2.2 不同温度对木霉菌防效的影响 | 第53-55页 |
2.3 不同相对湿度对木霉菌防效的影响 | 第55-57页 |
2.4 农药对木霉菌生长及防效的影响 | 第57-62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62-65页 |
3.1 叶面肥有利于木霉菌的生防效应的发挥 | 第62-63页 |
3.2 木霉菌生防效应的发挥需要适宜的温湿度条件 | 第63页 |
3.3 化学杀菌剂与生防菌协同使用是综合治理灰霉病的有效途径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