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9-28页 |
| 1. 烟粉虱研究概况 | 第9-18页 |
| ·分类地位 | 第9-10页 |
| ·寄主植物及危害特点 | 第10-11页 |
| ·B、Q型烟粉虱的入侵研究 | 第11-13页 |
| ·B型烟粉虱的入侵历史及现状 | 第11-12页 |
| ·Q型烟粉虱的入侵历史及现状 | 第12页 |
| ·B、Q型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不同 | 第12-13页 |
| ·我国烟粉虱的生物型研究概况 | 第13页 |
| ·烟粉虱的竞争取代 | 第13-18页 |
| ·生态位竞争 | 第14页 |
| ·寄主适应能力 | 第14-15页 |
| ·非对称交配互作 | 第15-16页 |
| ·高温逆境适应能力 | 第16页 |
| ·药剂敏感性 | 第16-17页 |
| ·诱导植物防御反应和传播双生病毒 | 第17-18页 |
| 2. 昆虫内共生菌研究概况 | 第18-23页 |
| ·内共生菌的特点 | 第18-19页 |
| ·内共生菌在昆虫中的分布 | 第19页 |
| ·内共生菌的种类 | 第19-20页 |
| ·内共生菌与宿主的关系 | 第20页 |
| ·烟粉虱的内共生菌 | 第20-23页 |
| ·研究内共生菌的意义 | 第23页 |
| 3. 宏基因组学技术 | 第23-28页 |
| ·宏基因组文库技术 | 第24-26页 |
| ·测序技术 | 第26页 |
| ·应用前景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次生内共生菌对烟粉虱种群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 第28-59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9-41页 |
| ·烟粉虱样本采集 | 第29-32页 |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32-33页 |
| ·单头烟粉虱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3-34页 |
| ·烟粉虱生物型鉴定 | 第34-36页 |
| ·RAPD-PCR方法 | 第34页 |
| ·线粒体COI序列测序方法 | 第34-36页 |
| ·两种入侵生物型分布范围及比例的确定 | 第36页 |
| ·环境因素对两种入侵生物型烟粉虱比例的影响 | 第36页 |
| ·烟粉虱内共生菌的分子鉴定 | 第36-38页 |
| ·内共生菌分布范围的确定 | 第38页 |
| ·环境因素对内共生菌分布的影响 | 第38页 |
| ·烟粉虱内共生菌菌胞的提取 | 第38-39页 |
| ·烟粉虱内共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9-41页 |
| ·宏基因组学分析 | 第4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1-57页 |
| ·H16随机引物鉴定烟粉虱遗传型结果 | 第41页 |
| ·mtCOI标记的Q生物型鉴定结果 | 第41-43页 |
| ·B型和Q型烟粉虱在我国不同地理区域的分布比例 | 第43-44页 |
| ·环境因素对B型烟粉虱在我国不同地理区域分布比例的影响 | 第44-45页 |
| ·烟粉虱内共生菌的分子鉴定结果 | 第45-51页 |
| ·次生内共生菌的流行 | 第51页 |
| ·次生内共生菌种群内和种群间的多样性 | 第51-53页 |
| ·次生内共生菌的地理分布 | 第53页 |
| ·环境因素对烟粉虱内共生菌在我国不同地理区域分布的影响 | 第53-56页 |
| ·烟粉虱内共生菌的宏基因组学 | 第56-57页 |
| ·讨论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博士后个人简历 | 第74-75页 |
| 博士后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的基金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