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36页 |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3-16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6-29页 |
一、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论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二、各种传统艺术的理论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三、中国武术的艺术理论研究现状 | 第19-29页 |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9-30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2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假设 | 第30-31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30-31页 |
二、研究假设 | 第31页 |
第五节 研究的基本概念与基本观点 | 第31-33页 |
一、研究中的基本概念 | 第31-32页 |
二、研究的基本观点 | 第32-33页 |
第六节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33-36页 |
一、研究的重点 | 第33-34页 |
二、研究的难点 | 第34页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34-36页 |
第二章 中国武术的艺术本质 | 第36-45页 |
第一节 从艺术的源起审视艺术的本质 | 第36-39页 |
一、艺术起源的“模仿说” | 第36页 |
二、艺术起源的“游戏说” | 第36-37页 |
三、艺术起源的“巫术说” | 第37-38页 |
四、艺术起源的“劳动说” | 第38-39页 |
第二节 从中国武术的源起审视中国武术的本质 | 第39-41页 |
一、中国武术起源的“生产劳动说” | 第39页 |
二、中国武术起源的“武舞同源说” | 第39-40页 |
三、中国武术起源的“宗教巫术说” | 第40页 |
四、中国武术起源的“军事起源说” | 第40-41页 |
第三节 艺术学视野下中国武术的艺术本质 | 第41-45页 |
一、“艺术范式”的模仿:中国武术艺术属性的根坻 | 第41-42页 |
二、“生产劳动”的创造:中国武术艺术属性的衍生 | 第42-43页 |
三、原始时期的“武舞”:中国武术艺术属性的表现 | 第43-45页 |
第三章 中国武术的艺术本体 | 第45-64页 |
第一节 艺术本体的解析 | 第45-47页 |
第二节 武术意象:一种典型的艺术化物象 | 第47-54页 |
一、“意象”的本质解析 | 第47-49页 |
二、武术意象:“再现”基础上的“表现” | 第49-51页 |
三、武术意象:“意在象外”的“表意之象” | 第51-53页 |
四、武术意象:一种典型的艺术化物象 | 第53-54页 |
第三节 武术意境:一种艺术的想象空间 | 第54-64页 |
一、“意境”的本质解析 | 第55-56页 |
二、武术意境:“情”与“景”的交融 | 第56-59页 |
三、武术意境:“虚”与“实”的创构 | 第59-62页 |
四、武术意境:一种艺术的想象空间 | 第62-64页 |
第四章 中国武术的艺术特征 | 第64-104页 |
第一节 “程式化”的中国武术 | 第64-73页 |
一、“程式”与“艺术程式” | 第64-65页 |
二、“程式化”:中国传统艺术的标识 | 第65-67页 |
三、中国武术的“程式化”:中国武术形式的艺术化体现 | 第67-69页 |
四、中国武术的“程式化”:中国武术范式的艺术化体现 | 第69-73页 |
第二节 “写意化”的中国武术 | 第73-80页 |
一、何谓“写意”? | 第73-74页 |
二、“写意化”:传统审美文化创生的艺术观 | 第74-76页 |
三、中国武术“写意化”的特征的表现 | 第76-79页 |
四、中国武术的“写意化”:中国武术艺术化的表现观 | 第79-80页 |
第三节 “气韵生动”的中国武术 | 第80-93页 |
一、“气韵生动”:传统艺术的审美理念 | 第81-83页 |
二、传神的韵味:中国武术艺术之“气韵” | 第83-87页 |
三、感性的形象:中国武术艺术之“生动” | 第87-91页 |
四、“气韵生动”:中国武术的艺术精髓 | 第91-93页 |
第四节 “虚拟化”的中国武术 | 第93-104页 |
一、“虚拟性”:中国传统艺术的艺术特性 | 第93-95页 |
二、中国武术中“虚拟化”特征的表现 | 第95-100页 |
三、“虚拟化”的中国武术:对技击“真实性”的艺术化超越与创造 | 第100-104页 |
第五章 中国武术的艺术功能 | 第104-137页 |
第一节 中国武术的艺术审美功能 | 第104-111页 |
一、艺术审美功能的解析 | 第104-106页 |
二、中国武术以“精神的愉悦”作为艺术审美的核心 | 第106-107页 |
三、中国武术的艺术审美功能之体现 | 第107-111页 |
第二节 中国武术的艺术教育功能 | 第111-119页 |
一、艺术教育功能的解析 | 第111-113页 |
二、中国武术以“美化心灵”作为艺术教育的主旨 | 第113-115页 |
三、中国武术的艺术教育功能之体现 | 第115-119页 |
第三节 中国武术的艺术认知功能 | 第119-128页 |
一、艺术认知功能的解析 | 第120-121页 |
二、中国武术以“感知生活”作为艺术认知的目的 | 第121-123页 |
三、中国武术的艺术认知功能之体现 | 第123-128页 |
第四节 中国武术的艺术娱乐功能 | 第128-137页 |
一、艺术娱乐功能的解析 | 第129-131页 |
二、中国武术以“美感的享受”作为艺术娱乐的诉求 | 第131-132页 |
三、中国武术的艺术娱乐功能之体现 | 第132-13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37-140页 |
第七章 余论 | 第140-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151-152页 |
致谢 | 第152-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