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导致区域不协调发展 | 第12页 |
·空间规划编制体系存在相对混乱状态 | 第12-13页 |
·主体功能区规划可以成为区域协调重要手段 | 第13-14页 |
·城市规划是形成国家区域空间结构的重要基础 | 第14-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对空间资源利用开发有理论与实践价值 | 第15页 |
·对实现两类空间规划协调具有应用需求 | 第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揭示区块功能和空间界限本质 | 第15-16页 |
·区块功能和空间界限非一致性研究 | 第16页 |
·借鉴国外相关空间规划的解决方法 | 第16页 |
·提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创新思路 | 第16页 |
·研究流程与框架 | 第16-19页 |
·课题流程 | 第16-18页 |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实证结合研究方法 | 第20页 |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 第20页 |
·GIS 辅助空间分析 | 第20-21页 |
第2章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1-52页 |
·城市总体规划空间 | 第21-37页 |
·城市总体规划及其演变 | 第23-24页 |
·规划空间管制发展历程 | 第24-27页 |
·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管制 | 第27-37页 |
·主体功能区规划空间 | 第37-52页 |
·主体功能区概念 | 第37-43页 |
·主体功能区实践探索进展 | 第43-49页 |
·主体功能区理论研究进展 | 第49-52页 |
第3章 城市总体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空间异同分析 | 第52-65页 |
·空间界限异同分析 | 第52-55页 |
·主体功能区空间界限宏观界定 | 第53页 |
·城市规划区空间界限微观界定 | 第53页 |
·空间界限错叠影响协同管制 | 第53-54页 |
·空间界限互补性关系分析 | 第54-55页 |
·区块功能异同分析 | 第55-57页 |
·主体功能区区块功能界定 | 第55-56页 |
·城市规划区块功能界定 | 第56页 |
·区块功能交互性分析 | 第56-57页 |
·空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异同分析 | 第57-64页 |
·城市总体规划指标体系 | 第60-62页 |
·主体功能区规划指标体系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4章 城市总体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空间协调理论研究 | 第65-81页 |
·空间协调理论 | 第65-70页 |
·系统论理论 | 第66-68页 |
·协同论理论 | 第68-70页 |
·管理学理论 | 第70页 |
·空间规划理论 | 第70-77页 |
·空间规划相关学科研究 | 第71页 |
·环境资源优先规划方法 | 第71-73页 |
·空间资源约束规划方法 | 第73-74页 |
·国内空间规划发展思索 | 第74-77页 |
·耦合空间理论引介 | 第77-80页 |
·耦合空间思辨与释义 | 第77-78页 |
·耦合的多学科应用 | 第78-79页 |
·耦合空间研究引介应用 | 第79-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5章 不同国家地区空间协调方法研究 | 第81-107页 |
·地方自治型空间规划——联邦模式 | 第82-86页 |
·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美国城市与区域规划 | 第82-84页 |
·协调地区均衡发展——德国空间发展规划 | 第84-86页 |
·宏观调控地区发展——巴西规划类型区划分 | 第86页 |
·国家干预型空间规划——集权模式 | 第86-92页 |
·引导发展的空间协调——日本国土综合开发规划 | 第87-89页 |
·提升竞争的空间协调——荷兰空间规划理念演变 | 第89-90页 |
·均衡为主的空间协调——韩国国土综合规划 | 第90-91页 |
·政策干预的空间协调——英国结构规划 | 第91-92页 |
·综合协调型空间规划——欧盟共同体模式 | 第92-94页 |
·大城市地区空间协调方法研究 | 第94-101页 |
·疏散过密地区——法国巴黎总体规划 | 第94-96页 |
·突出重围发展——印度大城市发展规划 | 第96-97页 |
·旧区市地重划——台湾地区综合开发计划 | 第97-99页 |
·保护敏感地区——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 | 第99-101页 |
·各国地区空间协调规划实践启示 | 第101-103页 |
·完善区域规划编制体系 | 第101-102页 |
·建立弹性规划指标体系 | 第102页 |
·明确规划管制范围类型 | 第102-103页 |
·确定规划实施政策体系 | 第103页 |
·不同国家地区空间规划思想演变 | 第103-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6章 城市总体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空间协调实践探索 | 第107-124页 |
·地市尺度空间协调实践探索 | 第107-111页 |
·蚌埠市域空间区划 | 第107-110页 |
·蚌埠市域空间区划 | 第110-111页 |
·蚌埠市城市空间管制 | 第111页 |
·省级尺度空间协调实践探索 | 第111-115页 |
·黄河三角洲主体功能区规划 | 第112-114页 |
·黄河三角洲空间管制分区划分 | 第114-115页 |
·县市尺度空间协调实践探索 | 第115-116页 |
·荣成市禁限区划定 | 第115页 |
·荣成市建设用地评价 | 第115-116页 |
·乡镇尺度空间协调实践探索 | 第116-120页 |
·产德乡禁限区划定 | 第116-118页 |
·产德乡空间发展思路 | 第118-120页 |
·经济园区尺度空间协调实践探索 | 第120-123页 |
·利北经济园区生态环境容量 | 第120-121页 |
·利北经济园区开发空间区划 | 第121-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第7章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方法创新思考 | 第124-147页 |
·目标一致性情景下的城市总体规划创新 | 第124-134页 |
·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途径与方法 | 第124-129页 |
·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协同技术标准 | 第129-134页 |
·目标非一致性情景下的城市总体规划创新 | 第134-140页 |
·有效衔接的机制 | 第134-136页 |
·相关的调控内容和措施 | 第136-140页 |
·功能协调与空间范围协调机制与手段 | 第140-144页 |
·优化开发区城市总体规划调控的原则与主要指标 | 第140-141页 |
·重点开发区城市总体规划调控的原则与主要指标 | 第141-142页 |
·限制开发区城市总体规划调控的原则与主要指标 | 第142-144页 |
·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城市规划相关技术标准 | 第144-146页 |
·结构性阈值 | 第144-145页 |
·标准性阈值 | 第145页 |
·规模与形态 | 第145-146页 |
·本章小结 | 第146-147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7-151页 |
·主要结论 | 第147-148页 |
·目标一致性情景下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 | 第147页 |
·目标非一致性情景下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 | 第147-148页 |
·创新点 | 第148-149页 |
·基于空间资源约束的优化开发区中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方法 | 第148页 |
·基于环境与空间并重的重点开发区中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方法 | 第148-149页 |
·基于环境资源优先的限制开发区中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方法 | 第149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149-151页 |
·不足之处 | 第149页 |
·展望一体化的空间规划 | 第149-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59页 |
致谢 | 第159-16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61-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