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饲料作物、牧草论文--多年生禾本科牧草论文

多年生黑麦草基因转化与抗旱性遗传改良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9页
缩写词第19-21页
第1章 综述第21-63页
   ·草坪草遗传转化研究进展概述第21-36页
     ·草坪草组织培养和再生体系的建立第21-25页
       ·外植体的来源第21-22页
       ·愈伤组织的诱导第22页
       ·悬浮细胞培养第22-23页
       ·原生质体培养第23-24页
       ·植株的再生培养第24-25页
     ·草坪草基因转化体系的建立第25-31页
       ·将DNA 直接导入原生质体第25页
       ·碳硅纤维介导的转化第25页
       ·基因枪法第25-29页
       ·农杆菌介导的转化第29-31页
     ·转基因草坪草的筛选和鉴定第31-34页
       ·选择系统的建立第31-32页
       ·报告基因的表达检测第32-33页
       ·转基因草坪草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第33页
       ·转基因草坪草的性状鉴定第33-34页
       ·其他转基因植物鉴定方法第34页
     ·转基因技术在草坪草品种改良中的应用第34-36页
       ·草坪草抗除草剂基因工程第34页
       ·草坪草抗病虫基因工程第34-35页
       ·草坪草抗逆基因工程第35页
       ·调控花粉过敏原第35页
       ·调控花期第35-36页
   ·多年生黑麦草遗传转化研究进展概述第36-40页
     ·多年生黑麦草组织培养和再生体系的建立第36-38页
       ·外植体的选择第36-37页
       ·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第37页
       ·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第37-38页
       ·基因型的影响第38页
     ·多年生黑麦草的遗传转化第38-40页
       ·基因枪转化法第38-39页
       ·农杆菌介导转化法第39页
       ·其它转化方法的应用第39-40页
   ·本研究涉及到的相关基因概述第40-47页
     ·DRE81A 基因的发现、改造以及功能的研究进展第40-44页
       ·AP2/EREBP 转录因子家族第40-41页
       ·DREB 转录因子与抗逆性第41-44页
     ·BADH、CMO 基因的发现、改造及其功能的研究进展第44-47页
       ·胆碱单氧化酶蛋白的分离纯化和特性研究第45页
       ·胆碱单氧化酶的基因工程第45-46页
       ·甜菜碱醛脱氢酶蛋白的分离纯化和特性研究第46页
       ·甜菜碱醛脱氢酶的基因工程第46-47页
   ·转基因植物的遗传稳定性第47-49页
     ·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的丢失第47-48页
     ·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的次生效应第48页
     ·转基因植物中的基因沉默第48页
     ·转基因生物中外源基因的逃逸第48页
     ·外源基因在后代中的遗传多样性第48-49页
   ·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第49-59页
     ·转基因植物的应用现状及生物安全评价的必要性第49-51页
       ·生物安全的概念和忧患第49页
       ·转基因植物的应用现状第49-50页
       ·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必要性第50-51页
     ·国际社会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态度与规则第51-53页
       ·科学界对转基因植物的态度第51-52页
       ·部分国家、国家联盟和地区的转基因植物安全性管理第52-53页
     ·中国转基因植物的管理办法第53-55页
       ·中国科学界对转基因植物的争议第54页
       ·中国转基因植物安全性管理的原则第54页
       ·中国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方法的主要内容第54-55页
       ·安全控制措施第55页
     ·外源基因对受体植物的影响第55-56页
       ·标记基因对受体植物的影响第55页
       ·外源基因对受体植物的影响第55-56页
     ·转基因植物的生态安全性第56-58页
       ·转基因植物的杂草化问题第56页
       ·农田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第56页
       ·自然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第56-57页
       ·基因污染和转基因逃逸第57页
       ·可能诱发害虫和野草抗性第57-58页
       ·可能诱发自然生物种群改变第58页
     ·转基因植物的健康安全性第58-59页
       ·毒性第58-59页
       ·过敏性反应第59页
       ·抗药性第59页
       ·有益成分第59页
       ·免疫力第59页
   ·本研究的意义和内容第59-63页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59-60页
     ·研究内容第60-61页
     ·技术路线第61-63页
第2章 多年生黑麦草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第63-76页
   ·材料与方法第63-65页
     ·植物材料第63页
     ·外植体的消毒与接种第63页
     ·培养基第63-64页
     ·愈伤组织的诱导与继代培养第64页
     ·愈伤组织的分化培养与移栽第64页
     ·试验设计第64-65页
       ·外植体的选择第64页
       ·基因型对愈伤诱导和分化的影响第64页
       ·植物激素对愈伤诱导的影响第64页
       ·酸水解酪蛋白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第64页
       ·植物激素对植株分化的影响第64-65页
     ·数据统计第65页
   ·结果与分析第65-72页
     ·外植体对愈伤诱导的影响第65-66页
       ·D、J 不同外植体愈伤诱导的比较第65-66页
       ·七个品种不同外植体愈伤诱导的比较第66页
     ·基因型对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的影响第66-67页
       ·七个品种愈伤诱导的比较第66-67页
       ·品种间综合比较第67页
     ·植物激素对愈伤诱导的影响第67-70页
       ·植物激素对D、J 愈伤诱导的影响第67-69页
       ·植物激素对A、Ds 愈伤诱导的影响第69-70页
     ·酸水解酪蛋白对愈伤诱导的影响第70页
     ·植物激素对植株分化的影响第70-72页
       ·D、J 植株再生正交试验第70-71页
       ·A、Ds 植株再生的正交试验第71-72页
   ·结论与讨论第72-74页
     ·外植体的选择第72页
     ·基因型对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的影响第72-73页
     ·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继代第73页
     ·愈伤组织的再生培养第73-74页
     ·微量元素及有机附加物的影响第74页
   ·小结第74-76页
第3章 多年生黑麦草的遗传转化第76-96页
   ·材料与方法第76-83页
     ·受体植物材料第76页
     ·表达载体第76页
     ·培养基第76-77页
     ·质粒DNA 的制备第77-79页
       ·大肠杆菌受体细菌的培养第77-78页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78页
       ·质粒的转化第78页
       ·质粒DNA 的提取第78-79页
       ·DNA 浓度和纯度检测第79页
     ·重组质粒由大肠杆菌向农杆菌中转移第79页
       ·土壤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第79页
       ·农杆菌的转化第79页
       ·阳性农杆菌的鉴定及用于转化的阳性农杆菌的制备第79页
     ·筛选系统的建立第79页
     ·基因枪法转化第79-81页
       ·金粉DNA 复合体的制备第79-80页
       ·受体材料的处理第80页
       ·受体材料的轰击第80页
       ·基因枪转化体系各影响因素的确定第80-81页
       ·gus 基因表达的检测第81页
     ·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第81-82页
       ·农杆菌的培养与活化第81-82页
       ·抑菌素浓度的确定第82页
       ·供体菌株培养第82页
       ·侵染第82页
     ·抗性筛选和植株再生第82-83页
       ·基因枪转化后的过度、筛选培养和植株再生第82页
       ·农杆菌介导转化后的筛选培养和植株再生第82-83页
     ·抗性苗的生根培养和移栽第83页
     ·数据统计第83页
   ·结果与分析第83-90页
     ·筛选系统的建立第83-84页
     ·gus 基因的瞬时和稳定表达第84-85页
     ·基因枪转化体系的建立第85-88页
       ·受体材料的影响第85页
       ·DNA 包被物质和轰击次数的选择第85页
       ·金粉直径和轰击高度的选择第85-86页
       ·抗性植株的获得第86-87页
       ·基因型对基因枪转化效率的影响第87页
       ·多年生黑麦草基因枪转化体系第87-88页
     ·农杆菌介导转化体系的建立第88-90页
       ·抑菌素浓度的确定第88页
       ·菌液浓度、侵染时间和共培养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第88-89页
       ·抗性植株的获得第89页
       ·多年生黑麦草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体系第89-90页
   ·结论与讨论第90-95页
     ·筛选系统第90-91页
     ·多年生黑麦草基因枪遗传转化体系第91-93页
       ·受体材料第91页
       ·DNA 包被物质第91页
       ·轰击次数第91-92页
       ·金粉直径第92页
       ·轰击高度第92页
       ·基因型对基因枪转化体系的影响第92页
       ·其它影响因素第92-93页
     ·多年生黑麦草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体系第93-95页
       ·受体材料第93页
       ·菌液浓度第93页
       ·侵染方式与侵染时间第93-94页
       ·共培养时间第94页
       ·乙酰丁香酮的影响第94-95页
   ·小结第95-96页
第4章 抗性植株的分子检测第96-112页
   ·材料与方法第96-103页
     ·植物材料第96页
     ·植物DNA 的提取第96-98页
       ·SDS 法提取植物DNA第96-97页
       ·试剂盒(CTAB)法提取植物DNA第97页
       ·DNA 的纯化第97页
       ·DNA 质量检测第97-98页
     ·抗性植株的PCR 分析第98-99页
       ·PCR 扩增引物第98页
       ·PCR 扩增体系第98页
       ·PCR 反应条件第98-99页
     ·Southern 印迹杂交第99-101页
       ·试剂配制第99页
       ·探针标记第99-100页
       ·Southern 杂交方法第100-101页
     ·植物RNA 的提取第101-102页
       ·准备工作第101页
       ·RNA 的提取步骤第101页
       ·RNA 完整性及纯度检测第101-102页
     ·Northern 印迹杂交第102-103页
       ·按大小分离RNA,进行RNA 甲醛电泳第102页
       ·RNA 的转膜第102-103页
       ·探针标记第103页
       ·Northern 杂交方法第103页
       ·酶联免疫显色第103页
   ·结果与分析第103-109页
     ·植物DNA 的提取第103-104页
       ·SDS 法提取植物DNA第103-104页
       ·试剂盒(CTAB)法提取植物DNA第104页
     ·抗性植株的PCR 扩增第104-106页
       ·基因枪法转DRE81A 基因多年生黑麦草的PCR 扩增第104-105页
       ·农杆菌介导法转DRE81A 基因多年生黑麦草的PCR 扩增第105页
       ·基因枪法转BADH-CMO 基因多年生黑麦草的PCR 扩增第105-106页
     ·抗性植株的PCR-Southern 印迹杂交第106-108页
       ·探针标记效率第106-107页
       ·转基因植株的PCR-Southern 杂交第107-108页
     ·抗性植株的Northern 印迹杂交第108页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第108-109页
   ·结论与讨论第109-111页
     ·植物DNA 的提取第109-110页
     ·PCR 扩增第110-111页
     ·Southern 印迹杂交第111页
     ·Northern 印迹杂交第111页
   ·小结第111-112页
第5章 转基因植株的性状鉴定和田间观测第112-130页
   ·材料与方法第112-116页
     ·植物材料第112页
     ·盆栽转基因植株生长状况的观测第112页
       ·盆栽转基因植株的管理第112页
       ·盆栽转基因植株生长速度观测第112页
     ·盆栽转基因植株的抗旱性检测第112-114页
       ·抗旱试验植物材料第112页
       ·测试方法和测量指标第112-114页
     ·转基因植株的田间观测第114-116页
       ·试验地点介绍第115页
       ·田间管理和观测第115页
       ·田间病虫害观测第115页
       ·田间抗逆性观测第115-116页
   ·结果与分析第116-126页
     ·盆栽转基因多年生黑麦草的生长状况第116页
     ·盆栽转基因植株抗旱能力的提高第116-122页
       ·基因枪法转DRE81A 基因多年生黑麦草抗旱能力的提高第116-121页
       ·农杆菌介导法转DRE81A 基因多年生黑麦草抗旱能力的提高第121-122页
     ·转基因多年生黑麦草的田间生长状况第122-126页
       ·田间生长和发育状况观测第123-124页
       ·田间抗病虫害能力的观测第124-125页
       ·田间抗性观测第125-126页
   ·结论与讨论第126-129页
     ·外源基因的表达对转基因多年生黑麦草生长状况的影响第126-127页
     ·外源基因的表达对转基因多年生黑麦草抗性的影响第127-128页
     ·外源基因在不同基因型中的表达第128页
     ·转化方法对外源基因表达的影响第128-129页
   ·小结第129-130页
第6章 转基因多年生黑麦草子代研究第130-155页
   ·材料与方法第130-132页
     ·植物材料第130页
     ·人工授粉方法与组合第130页
     ·种子的收获第130页
     ·子代种子的发芽试验第130页
     ·子代种子萌发期的筛选第130-131页
       ·多年生黑麦草种子对潮霉素的敏感度试验第130-131页
       ·多年生黑麦草种子对PEG 胁迫的敏感度试验第131页
       ·T1 代种子萌发期的干旱筛选第131页
     ·T1 代盆栽干旱筛选第131页
     ·叶片抗潮霉素筛选第131-132页
       ·6-BA 浓度的选择第131页
       ·多年生黑麦草离体叶片段对潮霉素的敏感度测试第131页
       ·转基因植株对潮霉素敏感度测试第131-132页
       ·T1 代叶片的潮霉素筛选第132页
     ·T1 代的分子检测第132页
     ·T1 代的田间生长观测及T2 代种子的获得第132页
       ·T1 代在田间的出苗状况第132页
       ·T1 代田间生长状况的观测第132页
       ·T2 代种子的获得第132页
   ·结果与分析第132-148页
     ·转基因多年生黑麦草子代的获得第132-133页
     ·T1 代发芽状况分析第133-135页
     ·子代种子萌发期的筛选第135-137页
       ·潮霉素对多年生黑麦草种子萌发的影响第135-136页
       ·干旱胁迫对多年生黑麦草种子萌发的影响第136页
       ·T1 代种子萌发期的干旱胁迫筛选第136-137页
     ·T1 代盆栽生长观测和干旱胁迫第137-138页
     ·叶片抗潮霉素筛选第138-144页
       ·6-BA 浓度的选择第138页
       ·多年生黑麦草离体叶片段对潮霉素敏感度的测试第138-139页
       ·转基因植株对潮霉素敏感度测试第139-144页
       ·快速检测转基因多年生黑麦草潮霉素抗性方法的建立第144页
       ·快速检测转基因多年生黑麦草潮霉素抗性方法的应用第144页
     ·T1 代分子检测第144-146页
     ·T1 代的田间生长状况和T2 代的获得第146-148页
       ·T1 代的田间生长状况第146-147页
       ·T2 代的获得第147-148页
   ·结论与讨论第148-153页
     ·人工授粉、杂交与子代的获得第148页
     ·转基因子代种子萌发期的特征第148-150页
       ·子代种子的发芽第148-149页
       ·潮霉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第149页
       ·模拟干旱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第149-150页
     ·叶片法筛选转基因多年生黑麦草转基因植株第150-151页
       ·6-BA 的持绿作用第150页
       ·快速检测转基因多年生黑麦草潮霉素抗性的方法第150-151页
     ·外源基因的分离规律和遗传稳定性第151-152页
     ·转基因子代植株苗期及田间的生长第152-153页
   ·小结第153-155页
第7章 转基因多年生黑麦草的安全性评价第155-163页
   ·材料与方法第155-156页
     ·植物材料第155页
     ·试验地点第155页
     ·安全措施第155-156页
     ·安全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第156页
   ·结果与分析第156-161页
     ·受体植物的安全性评价第156-159页
       ·受体植物的历史背景第156页
       ·受体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第156页
       ·受体植物在我国的分布、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条件第156-157页
       ·受体植物与相关物种的关系第157页
       ·受体植物的综述第157-159页
     ·基因操作的安全性评价第159-160页
       ·目的基因的用途及基因产物的功能第159页
       ·载体的名称、来源和致病性第159页
       ·启动子和终止子及其来源第159页
       ·标记基因和报告基因的名称及其来源第159-160页
       ·转基因方法第160页
       ·转基因植物选择筛选系统第160页
     ·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评价第160-161页
       ·目的基因的发育特异性、组织特异性第160页
       ·遗传稳定性第160页
       ·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的特征变化第160-161页
   ·讨论第161-162页
   ·小结第162-163页
第8章 结论第163-166页
参考文献第166-181页
附图第181-190页
个人简介第190-192页
导师简介第192-193页
致谢第193页

论文共1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移动通信网络的深层覆盖解决方案
下一篇:Betti Base衍生物的合成、拆分和在不对称合成应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