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引言 | 第8-17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8-10页 |
·人与居住环境 | 第8页 |
·我国居住区户外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8-10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居住区户外环境行为的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人的行为模式 | 第11-12页 |
·环境设计要素 | 第12页 |
·使用后评价 | 第12-13页 |
·居住区户外环境行为的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实地观察法 | 第13页 |
·访谈法 | 第13-14页 |
·现场问卷调查法 | 第14-16页 |
·研究构架与流程 | 第16页 |
·小结 | 第16-17页 |
2 居住区户外环境概述 | 第17-23页 |
·居住区户外环境的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居住区户外环境的定义 | 第17页 |
·居住区户外环境的特征 | 第17-18页 |
·居住区户外环境的发展与研究 | 第18-22页 |
·居住区户外环境的发展 | 第18-20页 |
·国内外居住区户外环境规划设计的相关理论 | 第20-22页 |
·小结 | 第22-23页 |
3 居住区户外环境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3-32页 |
·环境认知理论 | 第23-24页 |
·环境易识别性理论 | 第24页 |
·环境易识别性的概念与内容 | 第24页 |
·环境的易识别性对人行为的影响 | 第24页 |
·环境的易识别性的应用价值 | 第24页 |
·人的领域性、公共性和私密性理论 | 第24-28页 |
·人的领域性 | 第24-25页 |
·人的公共性 | 第25-27页 |
·人的私密性 | 第27-28页 |
·外部空间中人的行为习性理论 | 第28-29页 |
·使用后评价(POE)理论 | 第29-31页 |
·使用后评价的概念 | 第29页 |
·使用后评价的类型 | 第29-30页 |
·使用后评价的相关内容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4 居民户外环境行为调查研究的实例与分析 | 第32-75页 |
·调查对象的选取依据 | 第32页 |
·地区自然环境 | 第32-33页 |
·调查对象的确定 | 第33页 |
·调查计划及步骤 | 第33页 |
·大连市白云山居住区——求知园户外环境的调查与分析 | 第33-46页 |
·白云山居住区概况 | 第33-34页 |
·白云山居住区——求知园概况 | 第34-35页 |
·现场调查过程 | 第35-44页 |
·调查分析及结论 | 第44-46页 |
·大连市美林园居住区——新型公园调查与分析 | 第46-58页 |
·美林园居住区概况 | 第46页 |
·美林园居住区——新型公园概况 | 第46-48页 |
·现场调查过程 | 第48-56页 |
·调查分析及结论 | 第56-58页 |
·沈阳市万科中央公园居住区调查与分析 | 第58-70页 |
·万科中央公园居住区概况 | 第58-59页 |
·万科中央公园Ⅰ~Ⅳ期概况 | 第59-60页 |
·现场调查过程 | 第60-68页 |
·调查分析及结论 | 第68-70页 |
·居住区案例综合评价比较 | 第70-72页 |
·小结 | 第72-75页 |
5 居住区户外环境行为分析 | 第75-91页 |
·居住区人群类型及特点 | 第75页 |
·居住区户外活动的模式 | 第75-76页 |
·居住区人群典型行为及影响因素 | 第76-85页 |
·步行 | 第76-79页 |
·驻足、停留 | 第79-80页 |
·坐憩 | 第80-83页 |
·娱乐休闲 | 第83-85页 |
·居住区特殊人群的行为分析 | 第85-90页 |
·老人 | 第85-87页 |
·儿童 | 第87-90页 |
·小结 | 第90-91页 |
6 实践 | 第91-99页 |
·宅旁绿地的植物景观配置 | 第91-94页 |
·车行道对于人行的干扰 | 第94-95页 |
·营造邻里交往空间 | 第95-96页 |
·别墅区住户私密性的保护 | 第96-97页 |
·小结 | 第97-99页 |
7. 结语 | 第99-101页 |
附表 | 第101-103页 |
图版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7页 |
个人简介 | 第107-108页 |
导师简介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