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中断负荷管理的激励机制研究
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1-23页 |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可中断负荷管理的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实施可中断负荷管理的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可中断负荷管理的应用及研究 | 第13-19页 |
·国内外应用现状 | 第13-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 | 第19-23页 |
2 引入需求响应的电力市场机制完善 | 第23-37页 |
·需求响应的基本理论概述 | 第23-28页 |
·电力改革中不同形式的需求响应 | 第23-26页 |
·需求响应与需求侧管理的关系 | 第26-27页 |
·参与电力市场的需求响应环节 | 第27-28页 |
·需求响应中的组合电价机制 | 第28-31页 |
·组合需求与组合电价的平衡机理 | 第28-30页 |
·不同电价组合方式的功效分析 | 第30-31页 |
·用户对价格响应的敏感性分析 | 第31-35页 |
·电力负荷需求与价格弹性关系 | 第31-32页 |
·算例:居民电价的敏感性分析 | 第32-34页 |
·算例结果分析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3 可中断负荷管理的市场准入条件 | 第37-47页 |
·配网自动化条件下的ILM实现 | 第37-38页 |
·参与可中断负荷管理的用户筛选 | 第38-41页 |
·基于可靠性要求的可中断用户细分 | 第38-39页 |
·参与ILM的最小可中断容量 | 第39-40页 |
·可中断用户信用评价 | 第40-41页 |
·ILM实施效益分析 | 第41-44页 |
·削减高峰负荷,引导有序用电 | 第41-43页 |
·增加系统备用,提高供电可靠性 | 第43-44页 |
·减少系统成本,增加社会效益 | 第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7页 |
4 可中断用户信用风险评估 | 第47-61页 |
·引言 | 第47-48页 |
·模糊层次分析法 | 第48-52页 |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与步骤 | 第48-50页 |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改进 | 第50-52页 |
·ILM信用风险指标体系 | 第52-53页 |
·信用风险综合评价 | 第53-56页 |
·单层次指标权重计算 | 第53-55页 |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 第55-56页 |
·用户信用等级划分 | 第56-57页 |
·算例分析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1页 |
5 具有激励相容特性的可中断合同设计 | 第61-75页 |
·引言 | 第61-62页 |
·可中断负荷合同内容 | 第62-64页 |
·ILM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 第64-66页 |
·委托─代理理论在ILM中的应用 | 第64-65页 |
·委托─代理模型 | 第65页 |
·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最优激励合同 | 第65-66页 |
·具有激励相容特性的合同模型 | 第66-69页 |
·市场条件下的概况 | 第66-67页 |
·可中断合同模型及求解 | 第67-69页 |
·可中断合同实施流程设计 | 第69-71页 |
·算例分析 | 第71-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6 可中断负荷参与的备用市场最优容量分配 | 第75-87页 |
·引言 | 第75-76页 |
·备用市场的交易方式及竞价策略 | 第76-79页 |
·辅助服务中的备用服务市场 | 第76-77页 |
·备用市场的交易方式 | 第77-78页 |
·发电备用的竞价策略 | 第78-79页 |
·可中断负荷参与的备用辅助市场优化 | 第79-83页 |
·备用市场总购买成本 | 第79-80页 |
·可中断负荷与发电备用的替代关系 | 第80-82页 |
·确定最优分配容量的数学模型 | 第82-83页 |
·算例分析 | 第83-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87-91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87-88页 |
·进一步的工作 | 第88-91页 |
附录 A | 第91-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作者简历 | 第101-10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