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传播论--意义的建构与生成
摘要 | 第1-6页 |
Absrt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5页 |
第一章 影视艺术传播系统论——意义的生成场域 | 第15-45页 |
第一节 传播系统结构与意义流通 | 第15-21页 |
一 传播与传播结构 | 第15-16页 |
二 信息与意义传播 | 第16-18页 |
三 意义的传播地位 | 第18-19页 |
四 意义的理论肯定 | 第19-21页 |
第二节 影视系统与传播的交叉性 | 第21-27页 |
一 作为媒介的影视传播 | 第21-24页 |
二 影视传播与传播功能 | 第24-25页 |
三 影视传播的理论建构 | 第25-27页 |
第三节 影视艺术传播系统特殊性 | 第27-36页 |
一 非艺术传播与艺术传播 | 第27-29页 |
二 电影电视的艺术传播 | 第29-31页 |
三 影视艺术传播的本质 | 第31-32页 |
四 交叉性影视传播形式 | 第32-36页 |
第四节 艺术传播的意义生成场域 | 第36-45页 |
一 场域概念与场域理论 | 第36页 |
二 生成场域与三个自然 | 第36-45页 |
1. 意义来源之域——物理场 | 第37-39页 |
2. 意义凝练之域——心理场 | 第39-41页 |
3. 意义构建之域——心物场 | 第41-43页 |
4. 意义生成之域——行为场 | 第43-45页 |
第二章 影视传播主体控制论——意义的赋予机制 | 第45-86页 |
第一节 传播主体的把关控制作用 | 第45-54页 |
一 不同传播模式中的把关 | 第45-47页 |
二 不同把关者的主控取向 | 第47-51页 |
三 传播主体的重构性把关 | 第51-54页 |
第二节 传播环境的宏观制约作用 | 第54-65页 |
一 文化语境的环境规约作用 | 第54-57页 |
二 传播制度的限制约束作用 | 第57-62页 |
1. 传播制度与预先把关 | 第58-60页 |
2. 制度把关与调节机制 | 第60-62页 |
三 激励机制的隐性引导作用 | 第62-65页 |
1. 评奖资源与价值体系 | 第62-63页 |
2. 奖励机制与评价标准 | 第63-65页 |
第三节 媒介技术的基础制约作用 | 第65-75页 |
一 传播技术与意义生产 | 第66-67页 |
二 数字技术与表达潜能 | 第67-69页 |
三 数字技术与传播观念 | 第69-75页 |
第四节 影视艺术传播观念导向性 | 第75-86页 |
一 传播观念与媒介生产 | 第76-77页 |
二 经典理论的观念之争 | 第77-82页 |
三 观念的理性先导作用 | 第82-86页 |
第三章 影视艺术传播媒介论——意义的传播载体 | 第86-117页 |
第一节 不同视域内的传播媒介观 | 第86-94页 |
一 影视表达媒介与“意象” | 第86-89页 |
二 意象表达媒介与“符号” | 第89-92页 |
三 意象论与符号论差异性 | 第92-94页 |
第二节 影视意义传播的形式建构 | 第94-110页 |
一 意义与形式 | 第95-98页 |
1. 意义表述与形式建构 | 第95-97页 |
2. 意义表达形式丰富性 | 第97-98页 |
二 秩序与结构 | 第98-101页 |
1. 艺术秩序与形式结构 | 第99-100页 |
2. 结构关系与传播意义 | 第100-101页 |
三 表述及建构 | 第101-110页 |
1. 景框空间与造型意象写意性 | 第101-104页 |
2. 色彩与光影造型的诗意营造 | 第104-106页 |
3. 声音的表现功能与声画对位 | 第106-108页 |
4. 文内语境的取境与造境手段 | 第108-109页 |
5. 动态时空的多维复合性表意 | 第109-110页 |
第三节 影视艺术传播媒介差异 | 第110-117页 |
一 技术机制差异 | 第111-112页 |
二 信息文本差别 | 第112-113页 |
三 传播渠道分别 | 第113-115页 |
四 审美机制分离 | 第115-117页 |
第四章 影视艺术传播接受论——意义的沟通互动 | 第117-144页 |
第一节 传受互动与意义共通空间 | 第117-126页 |
一 接受理论与传受互动 | 第117页 |
二 期待视界与期待类型 | 第117-124页 |
三 意义及其建构创新化 | 第124-126页 |
第二节 交通理论与意义生成趋向 | 第126-133页 |
一 “交通”论与文本类型 | 第126-129页 |
1. “单向交通”及其“读者式文本” | 第126-127页 |
2. “多向交通”及其“作者式文本” | 第127-129页 |
3. “可读式读者”与“可写式读者” | 第129页 |
二 “审美距离”聚焦人性 | 第129-133页 |
第三节 生产者式文本与互文建构 | 第133-144页 |
一 大众文本与大众创造力 | 第134-136页 |
二 大众文本的意义与愉悦 | 第136-138页 |
三 互文式文本与互文建构 | 第138-144页 |
第五章 影视艺术传播价值论——意义的现实转换 | 第144-182页 |
第一节 影视艺术传播的娱乐审美价值 | 第144-151页 |
一 在娱乐中审美 | 第144-148页 |
二 在释义中愉悦 | 第148-151页 |
第二节 影视艺术传播的商业经济价值 | 第151-160页 |
一 经济驱动下的影视艺术传播 | 第152-157页 |
二 金融经济与文化经济的融会 | 第157-160页 |
第三节 影视艺术传播的社会建构价值 | 第160-168页 |
一 拟态环境与社会现实 | 第160-162页 |
二 伦理文化与影视观念 | 第162-163页 |
三 议事日程与家庭伦理 | 第163-168页 |
第四节 影视艺术传播的文化播扬价值 | 第168-182页 |
一 影视艺术传播与文化地域性 | 第169-175页 |
二 影视艺术传播与软实力建设 | 第175-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187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 第187-188页 |
致谢 | 第188-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