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引言 | 第9页 |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的缘起 | 第9-10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及相关概念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相关概念 | 第12-13页 |
·研究范围与方法 | 第13-16页 |
·研究范围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我国山地城市公园地形设计的概况及发展展望 | 第16-17页 |
2. 地形因素在城市公园中的作用及其对设计的影响 | 第17-30页 |
·自然界的地貌 | 第17-19页 |
·地形的类型 | 第19-21页 |
·平地 | 第19页 |
·凸地形 | 第19页 |
·山脊 | 第19页 |
·盆地 | 第19页 |
·谷地 | 第19-21页 |
·地形的实用功能 | 第21-23页 |
·组织空间 | 第21-22页 |
·控制视线 | 第22-23页 |
·导游路线 | 第23页 |
·影响小气候 | 第23页 |
·地形的景观美学功能 | 第23-24页 |
·地形的视觉特征及其对设计的影响 | 第24-30页 |
·丰富的机理 | 第24-25页 |
·无限的空间 | 第25-28页 |
·视景的独特性 | 第28页 |
·视景的流动性 | 第28页 |
·视觉冲击力 | 第28-30页 |
3. 中西方园林地形设计理论与实践 | 第30-51页 |
·中国古典园林地形的利用与分析 | 第30-39页 |
·中国古典园林中地形的称谓 | 第30-31页 |
·中国古典园林山水地形学说与理论 | 第31-35页 |
·中国古典山地园林地形设计实践 | 第35-39页 |
·西方传统园林地形的利用与分析 | 第39-42页 |
·西方传统山地园林地形设计的指导思想 | 第39-40页 |
·西方山地园林地形设计实践 | 第40-42页 |
·当代景观设计师对地形的利用与创造 | 第42-50页 |
·西方当代 | 第42-46页 |
·中国当代 | 第46-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4. 山地城市公园地形设计原则与途径 | 第51-74页 |
·地形设计原则 | 第51-54页 |
·生态性原则 | 第51-52页 |
·艺术性原则 | 第52-54页 |
·景观性原则 | 第54页 |
·地形设计途径 | 第54-70页 |
·地形的平面形态 | 第55-56页 |
·视觉轴线的确定 | 第56-58页 |
·尺度的控制 | 第58-60页 |
·道路的布局 | 第60-63页 |
·空间的创造 | 第63-65页 |
·景观节点的设置 | 第65-67页 |
·水体的位置 | 第67-68页 |
·竖向层次 | 第68-69页 |
·微地形处理 | 第69-70页 |
·GIS技术在地形设计中的应用 | 第70-74页 |
5. 工程实践——重庆荣昌县海棠公园地形设计实例分析 | 第74-79页 |
·设计背景 | 第74页 |
·地形现状分析 | 第74-76页 |
·公园用地高程分析 | 第74页 |
·公园用地坡度分析 | 第74-75页 |
·公园用地坡向分析 | 第75-76页 |
·地形设计指导思想 | 第76页 |
·地形的建构 | 第76-79页 |
·环境形态的启发 | 第76-77页 |
·功能内容的启发 | 第77页 |
·视觉美学的启发 | 第77-78页 |
·生态因子的启发 | 第78-79页 |
6. 结论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发表论文及主要研究课题一览表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