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5页 |
| 1 工厂化育苗概述 | 第10-13页 |
| ·工厂化育苗意义 | 第10-12页 |
| ·工厂化育苗产业 | 第12-13页 |
| 2 穴盘苗贮运技术 | 第13-15页 |
| ·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 ·穴盘苗贮运现状 | 第14-15页 |
| 3 穴盘苗贮运生理 | 第15-20页 |
| ·影响穴盘苗贮运的因素 | 第15-19页 |
| ·穴盘苗贮运的生理变化 | 第19-20页 |
| 4 高温逆境植物生理效应研究 | 第20-23页 |
| ·抗氧化系统 | 第20-22页 |
| ·光合系统 | 第22-23页 |
| 5 我国穴盘苗贮运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 6 本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高温贮运对矮牵牛穴盘苗品质和花期的影响 | 第25-35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5-28页 |
| ·试验材料 | 第25-26页 |
| ·试验设计 | 第26页 |
| ·试验处理方法 | 第26-27页 |
| ·取样和测定方法 | 第27-28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8页 |
| 2 结果和分析 | 第28-33页 |
| ·感官指标 | 第28页 |
| ·生长和形态指标 | 第28-30页 |
| ·叶绿素含量 | 第30-31页 |
| ·成活率 | 第31-32页 |
| ·平均花数、现蕾期及花期 | 第32-33页 |
| 3 结论和讨论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高温贮运对矮牵牛穴盘苗物质代谢的影响 | 第35-4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 ·试验材料同第二章 | 第35页 |
| ·试验设计同第二章 | 第35页 |
| ·取样和测定 | 第35-36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6页 |
| 2 结果和分析 | 第36-40页 |
|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 第36-37页 |
| ·游离氨基酸含量 | 第37-38页 |
| ·淀粉含量 | 第38-39页 |
| ·可溶性糖含量 | 第39-40页 |
| 3 结论和讨论 | 第40-43页 |
| ·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 | 第40-42页 |
| ·淀粉和可溶性糖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高温贮运对矮牵牛穴盘苗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43-55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3-45页 |
| ·试验材料同第二章 | 第43页 |
| ·试验设计同第二章 | 第43页 |
| ·取样和测定方法 | 第43-44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4-45页 |
| 2 结果和分析 | 第45-52页 |
| ·SOD、POD、CAT 活性 | 第45-48页 |
| ·SOD、POD、CAT 比活力 | 第48-50页 |
| ·MDA 含量 | 第50-51页 |
| ·H_2O_2 含量 | 第51-52页 |
| 3 结论和讨论 | 第52-55页 |
| ·SOD 活性 | 第53页 |
| ·POD 活性 | 第53-54页 |
| ·CAT 活性 | 第54页 |
| ·MDA 及H_2O_2 含量 | 第54-55页 |
| 第五章 高温贮运对矮牵牛穴盘苗光合色素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55-62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5-56页 |
| ·试验材料同第二章 | 第55页 |
| ·试验设计同第二章 | 第55页 |
| ·取样和测定方法 | 第55-56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5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6-60页 |
| ·光合色素含量 | 第56-57页 |
| ·叶绿素荧光参数 | 第57-59页 |
| ·定植后叶绿素荧光参数 | 第59-60页 |
| 3 结论和讨论 | 第60-62页 |
| ·光合色素 | 第60页 |
| ·叶绿素荧光参数 | 第60-62页 |
| 第六章 总结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 附录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作者简介 | 第73-74页 |
| 导师简介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