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0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4-17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4-15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7-26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7-19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9-25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第25-26页 |
·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26-28页 |
·论文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9-30页 |
第2章 论文相关的基础理论 | 第30-47页 |
·区域创新理论 | 第30-32页 |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阐释 | 第30页 |
·科技创新理论 | 第30-31页 |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 第31-32页 |
·区域新经济增长理论 | 第32-38页 |
·区域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形成与意义 | 第32-33页 |
·区域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 | 第33-36页 |
·区域新经济增长理论和科技与经济的互动共生 | 第36-38页 |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8-41页 |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 | 第38-39页 |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质与内涵 | 第39-40页 |
·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 第40-41页 |
·复杂性科学理论 | 第41-46页 |
·复杂系统理论 | 第42-43页 |
·协同学理论 | 第43-45页 |
·耗散结构理论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3章 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国内外比较研究 | 第47-63页 |
·国内外科技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分析 | 第47-58页 |
·美国科技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分析 | 第47-51页 |
·日本科技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分析 | 第51-54页 |
·韩国科技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分析 | 第54-56页 |
·我国科技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分析 | 第56-58页 |
·国内外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比较分析 | 第58-60页 |
·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国内外比较 | 第58页 |
·我国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第58-60页 |
·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国外成功经验借鉴 | 第60-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4章 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形成机理 | 第63-84页 |
·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的内涵解析 | 第63-69页 |
·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的内涵界定及构成 | 第63-65页 |
·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的特征和演化机理 | 第65-69页 |
·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内容解析 | 第69-73页 |
·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内容界定 | 第69-71页 |
·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目标和特征 | 第71-73页 |
·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形成条件 | 第73-75页 |
·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内部条件 | 第73-74页 |
·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外部条件 | 第74-75页 |
·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 | 第75-80页 |
·协同效应: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内部动因 | 第76-77页 |
·负嫡流入: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外部因素 | 第77-79页 |
·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理论框架 | 第79-80页 |
·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实施框架 | 第80-83页 |
·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管理的提出与界定 | 第80-81页 |
·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实施框架生成分析 | 第81-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5章 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 | 第84-110页 |
·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运行模式的构建 | 第84-89页 |
·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运行模式构建的原则 | 第84-85页 |
·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循环链接模式 | 第85-86页 |
·循环链接模式形成的关键要素解析 | 第86-89页 |
·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体系 | 第89-92页 |
·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体系框架 | 第89-90页 |
·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运行机制耦合作用关系分析 | 第90-92页 |
·市场机制 | 第92-96页 |
·市场机制促进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内涵 | 第92-94页 |
·市场机制促进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实现机理 | 第94-96页 |
·多元投资机制 | 第96-99页 |
·多元投资机制促进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内涵 | 第96-98页 |
·多元投资机制促进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实现机理 | 第98-99页 |
·科技创新机制 | 第99-103页 |
·科技创新机制促进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内涵 | 第99-101页 |
·科技创新机制促进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实现机理 | 第101-103页 |
·中介服务机制 | 第103-105页 |
·中介服务机制促进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内涵 | 第103-104页 |
·中介服务机制促进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实现机理 | 第104-105页 |
·保障机制 | 第105-109页 |
·保障机制促进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内涵 | 第105-107页 |
·保障机制促进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实现机理 | 第107-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6章 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110-135页 |
·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的目的及内容 | 第110-113页 |
·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的目的 | 第110-111页 |
·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的内容 | 第111-113页 |
·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13-117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 | 第113-114页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114-115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115-117页 |
·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相互协调促进作用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117-128页 |
·区域科技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评价 | 第117-118页 |
·区域经济促进科技发展有效性DEA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118-123页 |
·区域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123-128页 |
·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发展水平协调性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128-130页 |
·主成分分析的分析步骤 | 第128-129页 |
·回归拟和与协调指数的计算 | 第129-130页 |
·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综合协调发展度的模糊积分评价 | 第130-134页 |
·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综合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130-132页 |
·模糊积分评价方法 | 第132-134页 |
·本章小结 | 第134-135页 |
第7章 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度预测模型的构建与优化控制 | 第135-144页 |
·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度非线性自回归预测模型的构建 | 第135-137页 |
·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度预测模型的动态演化 | 第137-140页 |
·基于动态演化过程的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度模拟预测 | 第140页 |
·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度的优化控制 | 第140-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142-144页 |
第8章 黑龙江省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 | 第144-176页 |
·黑龙江省科技与经济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 第144-154页 |
·黑龙江省研究的典型意义 | 第144页 |
·黑龙江省科技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 第144-150页 |
·黑龙江省经济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 第150-154页 |
·黑龙江省科技与经济系统相互协调促进作用评价 | 第154-163页 |
·黑龙江省科技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评价 | 第154-156页 |
·黑龙江省经济促进科技发展有效性 DEA评价 | 第156-159页 |
·黑龙江省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评价 | 第159-163页 |
·黑龙江省科技与经济系统发展水平协调性评价 | 第163-168页 |
·黑龙江省科技与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指数测定 | 第163-166页 |
·黑龙江省科技与经济系统发展水平协调指数分析 | 第166-168页 |
·黑龙江省科技与经济系统综合协调发展度评价 | 第168-170页 |
·黑龙江省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70-172页 |
·黑龙江省科技与经济系统综合协调发展度预测分析 | 第172-175页 |
·本章小结 | 第175-176页 |
第9章 黑龙江省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对策 | 第176-188页 |
·建设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 | 第176-178页 |
·建立政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 第176-177页 |
·引导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等加大科技投入 | 第177页 |
·构建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平台 | 第177-178页 |
·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 第178-180页 |
·加强产学研合作 | 第180-181页 |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 | 第181-185页 |
·确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和产业重点 | 第182-183页 |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 第183-184页 |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 第184-185页 |
·建设区域科技创新环境 | 第185-187页 |
·营造良好的法制、制度和政策环境 | 第185页 |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 第185-186页 |
·建设区域科技创新市场机制环境 | 第186页 |
·建设信息咨询共享平台 | 第186-187页 |
·本章小结 | 第187-188页 |
结论 | 第188-190页 |
参考文献 | 第190-20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01-202页 |
致谢 | 第202-203页 |
附表 | 第203-2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