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2页 |
第一章 地质概况 | 第12-17页 |
第二章 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 | 第17-32页 |
·油气成藏组合 | 第17-18页 |
·油气藏类型及典型油气藏剖析 | 第18-24页 |
·油气藏类型 | 第18-19页 |
·典型油气藏剖析 | 第19-24页 |
·油气分布规律 | 第24-32页 |
·下部断陷期控陷断裂与相带控制成熟烃源岩分布与油气 | 第24-27页 |
·主生烃次凹内及周边的断裂构造带油气富集、高产 | 第27-29页 |
·主生烃次凹内及周边的潜山构造带油气富集 | 第29页 |
·次凹内是断层-岩性油气藏聚集区 | 第29-30页 |
·缓坡单斜带内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 第30页 |
·生烃岩范围控制油气藏分布,富烃次凹油气相对富集 | 第30页 |
·主干断裂和不整合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断裂构造带油气相对富集 | 第30-31页 |
·浊积扇、扇三角洲是油气成藏的有利环境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油气运移特征 | 第32-47页 |
·乌尔逊凹陷油气运移 | 第32-35页 |
·乌北地区油气运移 | 第32-34页 |
·乌南地区油气运移 | 第34-35页 |
·贝尔凹陷油气运移 | 第35-41页 |
·油气运移通道初步研究 | 第41-47页 |
第四章 油气成藏期及成藏模式 | 第47-58页 |
·油气成藏期 | 第47-54页 |
·生排烃史法 | 第47-49页 |
·原油轻烃法 | 第49-50页 |
·储层自生伊利同位素测年法 | 第50-51页 |
·包裹体法 | 第51-54页 |
·油气成藏过程 | 第54-56页 |
·乌尔逊北部苏仁诺尔构造带油气成藏过程 | 第54-55页 |
·贝西单斜带油气运移成藏过程 | 第55页 |
·巴彦塔拉地区油气成藏过程 | 第55-56页 |
·油气成藏模式 | 第56-58页 |
·单断式凹陷含油模式 | 第56-57页 |
·具中央隆起的多断式凹陷含油模式 | 第57-58页 |
第五章 成藏体系划分与评价 | 第58-62页 |
·油气成藏体系的概念 | 第58-59页 |
·油气成藏体系的划分标准 | 第59页 |
·成藏体系边界的确定原则 | 第59-60页 |
·贝尔、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体系划分与评价 | 第60-62页 |
第六章 贝尔、乌尔逊及外围凹陷有利区预测 | 第62-84页 |
·贝尔、乌尔逊凹陷有利区预测 | 第62-74页 |
·乌北地区 | 第64-66页 |
·苏德尔特地区 | 第66-69页 |
·乌南地区 | 第69-72页 |
·贝中、贝西及贝东3 个次凹仍具勘探潜力 | 第72-74页 |
·外围凹陷有利区预测 | 第74-84页 |
·巴彦呼舒凹陷 | 第74-77页 |
·呼伦湖-查干诺尔凹陷 | 第77-81页 |
·红旗凹陷 | 第81-82页 |
·伊敏凹陷 | 第82-84页 |
结论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详细摘要 | 第89-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