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创新点摘要 | 第6-10页 |
| 前言 | 第10-16页 |
|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0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 三、本文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5-16页 |
| 第一章 油藏概况及地质特征 | 第16-23页 |
| ·地质概况 | 第16页 |
| ·精细地质研究 | 第16-20页 |
| ·地层特征新认识 | 第17-18页 |
| ·构造特征新认识 | 第18-19页 |
| ·储层特征新认识 | 第19-20页 |
| ·开发简况 | 第20-22页 |
| ·目前的开发形势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22-23页 |
| ·开发形势 | 第22页 |
| ·存在问题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茨78 区块开发效果评价 | 第23-49页 |
| ·综合调整效果和总的开发水平评价 | 第23-34页 |
| ·产量递减规律 | 第23-25页 |
| ·含水规律 | 第25-33页 |
| ·自然递减率、综合递减率 | 第33-34页 |
| ·油层的储量动用状况 | 第34-37页 |
| ·各油层产液强度、吸水强度评价 | 第34-37页 |
| ·储层动用情况 | 第37页 |
| ·不同含水阶段采液指数、采油指数和吸水指数变化规律 | 第37-40页 |
| ·不同含水阶段采液指数、采油指数的变化 | 第37-39页 |
| ·不同含水阶段吸水指数的变化 | 第39-40页 |
| ·注水效果评价 | 第40-49页 |
| ·注水利用率评价 | 第40-44页 |
| ·含水与含水上升率变化规律 | 第44-45页 |
| ·实际注水情况分析 | 第45-46页 |
| ·注采系统适应性评价 | 第46-49页 |
| 第三章 三维储层地质模型与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49-55页 |
| ·三维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49-50页 |
| ·数据准备 | 第49页 |
| ·断裂系统的建立 | 第49页 |
| ·构造模型的建立 | 第49页 |
| ·属性模型的建立 | 第49-50页 |
| ·三维储层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50-53页 |
| ·软件的选择 | 第50页 |
| ·网格划分 | 第50-53页 |
| ·开发动态模型建立 | 第53-54页 |
| ·动态模型建立的方法 | 第53页 |
| ·开发动态模型的建立 | 第53-54页 |
| ·地质储量的计算 | 第54-55页 |
| 第四章 历史拟合 | 第55-61页 |
| ·水驱历史拟合步骤的确定 | 第55-56页 |
| ·确定模型参数的可调范围 | 第55页 |
| ·对模型参数全面检查 | 第55-56页 |
| ·油藏动态历史拟合结果 | 第56-60页 |
| ·区块开发指标拟合 | 第57-58页 |
| ·单井指标拟合 | 第58-60页 |
| ·历史拟合结果分析 | 第60-61页 |
| 第五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 第61-71页 |
| ·宏观剩余油分布研究 | 第61-65页 |
| ·各层剩余储量对比分析 | 第61-62页 |
| ·各层采出程度对比分析 | 第62-63页 |
| ·各层含油潜力评价 | 第63-64页 |
| ·宏观剩余油分布认识 | 第64-65页 |
| ·微观剩余油分布研究 | 第65-71页 |
| 第六章 方案设计及指标预测 | 第71-76页 |
| ·调整部署指导思想和原则 | 第71页 |
| ·挖潜方法 | 第71页 |
| ·方案设计 | 第71-74页 |
| ·各预测方案对比分析 | 第74-75页 |
| ·各预测方案结果 | 第75-76页 |
| 结论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附图 | 第82-97页 |
| 详细摘要 | 第97-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