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1 引言 | 第14-27页 |
·芽胞 | 第14-23页 |
·芽胞形成的起始 | 第15-17页 |
·细胞不对称分裂和前芽胞的形成 | 第17页 |
·基因的区室化表达和芽胞内吞 | 第17-22页 |
·芽胞的成熟 | 第22页 |
·芽胞的萌发 | 第22-23页 |
·BT 杀虫晶体蛋白 | 第23-26页 |
·Bt 杀虫晶体蛋白基因 | 第23页 |
·杀虫晶体蛋白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 第23-26页 |
·立题依据和目的意义 | 第26-2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7-49页 |
·实验材料 | 第27-32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27-29页 |
·培养基与抗生素 | 第29页 |
·引物名称及序列 | 第29-30页 |
·酶与生化试剂 | 第30页 |
·常用溶液与缓冲液 | 第30-32页 |
·仪器设备 | 第32页 |
·实验方法 | 第32-38页 |
·模板的制备 | 第32-33页 |
·PCR 扩增 | 第33页 |
·酶切反应 | 第33-34页 |
·E.coli 质粒DNA 提取 | 第34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34页 |
·目的DNA 的回收 | 第34页 |
·DNA 片段的连接 | 第34-35页 |
·E.coli 热击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5页 |
·质粒热击转化E.coli | 第35页 |
·PCR 扩增片断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35页 |
·E.coli 电击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5页 |
·E.coli 电击转化方法 | 第35-36页 |
·Southern blotting 验证 | 第36-38页 |
·技术路线 | 第38-49页 |
·Bt 总DNA 的提取 | 第38-39页 |
·sigE 和sigK 基因的克隆及测序 | 第39页 |
·sigE 和sigK 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 | 第39-41页 |
·敲除载体与Bt 基因组间的同源重组 | 第41-42页 |
·突变株的鉴定 | 第42-43页 |
·突变株的形态观察 | 第43页 |
·突变株的生长情况分析 | 第43页 |
·突变株产生杀虫蛋白晶体能力分析 | 第43页 |
·以lacZ 为报告基因的基因转录分析 | 第43-45页 |
·突变株中外源cry1Ac 基因的表达情况分析 | 第45-46页 |
·恢复株的构建 | 第46页 |
·Bt G03 spoⅢAE 基因突变株中sigE 基因转录分析 | 第46页 |
·Bs 168 spoⅢAE 基因突变株的基因转录分析 | 第46-4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9-74页 |
·SIGE 和SIGK 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49-55页 |
·sigE 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49-52页 |
·sigK 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52-55页 |
·敲除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第55-57页 |
·敲除载体pMADE 的构建与鉴定 | 第55-56页 |
·敲除载体pRNK 的构建与鉴定 | 第56-57页 |
·缺失突变株的获得 | 第57-59页 |
·突变株的PCR 鉴定 | 第57-58页 |
·突变株的southern blotting 验证 | 第58-59页 |
·突变株的生长特性 | 第59-60页 |
·突变株的形态观察 | 第60页 |
·突变株产杀虫蛋白能力的分析 | 第60-61页 |
·以LACZ 为报告基因的转录分析 | 第61-64页 |
·突变株中cry1Aa 启动子指导的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分析 | 第61页 |
·突变株中spoⅡD 启动子指导的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分析 | 第61-62页 |
·突变株中sigE 启动子指导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分析 | 第62-64页 |
·突变株中外源CRY1AC 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64-66页 |
·突变株中外源cry1Ac 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64-65页 |
·突变株中Cry1Ac-GFP 融合蛋白的表达分析 | 第65-66页 |
·SIGE 和SIGK 恢复株的构建 | 第66-69页 |
·sigE 恢复株的构建 | 第66-68页 |
·sigK 恢复株的构建 | 第68-69页 |
·BT G03 SPOⅢAE 基因突变株中SIGE 基因转录分析 | 第69-70页 |
·BS 168 SPOⅢAE 基因突变株的基因转录分析 | 第70-74页 |
·Bs 168 spoⅢAE 基因敲除载体pMAD3AE 的构建 | 第70-71页 |
·Bs 168 spoⅢAE 突变株的获得 | 第71页 |
·Bs 168 spoⅢAE 基因缺失突变株中spoⅡD 和sigE 的转录分析 | 第71-74页 |
4 讨论 | 第74-76页 |
5 结论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