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论文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 第10-13页 |
| ·江南古典园林 | 第10-11页 |
| ·园冶 | 第11页 |
| ·艺术 | 第11页 |
| ·山水画 | 第11页 |
| ·画境 | 第11-12页 |
| ·山水画境 | 第12-13页 |
|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 ·关于“山水画画境”的研究 | 第13页 |
| ·关于“园林画境”的研究 | 第13-14页 |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14-18页 |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页 |
| ·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4-16页 |
| ·论文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中国山水画画境 | 第18-26页 |
| ·中国山水画的概念 | 第18-19页 |
| ·关于“山水 | 第18页 |
| ·山水画 | 第18-19页 |
| ·中国山水画的画法 | 第19-20页 |
| ·金碧山水 | 第19页 |
| ·青绿山水 | 第19页 |
| ·没骨山水 | 第19页 |
| ·浅绛山水 | 第19页 |
| ·水墨山水 | 第19-20页 |
| ·焦墨山水 | 第20页 |
|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 | 第20-23页 |
| ·构图的概念 | 第20页 |
| ·山水画构图模式 | 第20-21页 |
| ·山水画构图法则 | 第21-23页 |
| ·山水画构图形式 | 第23页 |
| ·中国山水画的经营造境 | 第23-25页 |
| ·“境”的构成 | 第23-24页 |
| ·景的种类与“境”的营造 | 第24-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江南古典园林山水画境 | 第26-44页 |
| ·江南古典园林构成要素 | 第26-28页 |
| ·植物 | 第26-27页 |
| ·建筑 | 第27页 |
| ·水体 | 第27页 |
| ·筑山 | 第27-28页 |
| ·江南古典园林景观组织手法 | 第28-31页 |
| ·堆山叠石 | 第28-29页 |
| ·庭园理水 | 第29-30页 |
| ·对景 | 第30页 |
| ·借景 | 第30-31页 |
| ·框景 | 第31页 |
| ·障景 | 第31页 |
| ·江南古典园林的空间 | 第31-35页 |
| ·空间的概念 | 第31-32页 |
| ·江南古典园林空间 | 第32页 |
| ·视点的设置 | 第32-33页 |
| ·视距与视角 | 第33-34页 |
| ·路径的设置 | 第34页 |
| ·江南古典园林空间组织 | 第34-35页 |
| ·江南古典园林景象构图 | 第35-38页 |
| ·景象的概念 | 第35-36页 |
| ·江南古典园林景象构图原则 | 第36-37页 |
| ·江南古典园林景象构图手法 | 第37-38页 |
| ·江南古典园林“山水画境”营造 | 第38-43页 |
| ·江南古典园林之境 | 第38页 |
| ·江南古典园林的山水画语言 | 第38-40页 |
| ·江南古典园林山水画境营造手法 | 第40-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江南古典园林案例分析 | 第44-70页 |
| ·拙政园 | 第44-53页 |
| ·拙政园的总平面布局 | 第44页 |
| ·拙政园山水画境营造 | 第44-46页 |
| ·静态画境分析 | 第46-52页 |
| ·态画境分析 | 第52-53页 |
| ·留园 | 第53-58页 |
| ·留园的总平面布局 | 第53-54页 |
| ·留园山水画境营造 | 第54-55页 |
| ·静态画境分析 | 第55-57页 |
| ·动态画境分析 | 第57-58页 |
| ·网师园 | 第58-63页 |
| ·网师园的总平面布局 | 第58-59页 |
| ·网师园山水画境营造 | 第59页 |
| ·静态画境分析 | 第59-61页 |
| ·动态画境分析 | 第61-63页 |
| ·退思园 | 第63-67页 |
| ·退思园的总平面布局 | 第63页 |
| ·静态画境分析 | 第63-65页 |
| ·动态画境分析 | 第65-67页 |
| ·个园 | 第67-70页 |
| ·个园的总平面布置 | 第67页 |
| ·个园山水画境分析 | 第67-70页 |
| 第五章 江南古典园林“山水画境”与现代景观设计 | 第70-83页 |
| ·江南古典园林“山水画境”理念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指导作用 | 第70-72页 |
| ·“形”与“神”结合的自然观 | 第70页 |
| ·空间的延伸与流通 | 第70-71页 |
| ·观景与画境的对立统一 | 第71-72页 |
| ·典型案例分析 | 第72-82页 |
| ·上海松江方塔园 | 第72-74页 |
| ·西安华清池爱情园 | 第74-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83-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 插图目录 | 第89-92页 |
| 附录: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92页 |